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甄子萱 通訊員 王濤 黃偉偉 董燕
8月1日,清晨七點半,漯河市源匯區,受降路車流不息。藍底白字的路牌肅立于路途一側,周圍的展牌上銘刻著1945年9月20日日軍簽降的嚴肅前史。
不遠處的一條小巷口,87歲的喬金喜和83歲的高廣正坐在一起閑談納涼。

喬金喜(左)高廣(右)
淪亡一年后,山西會館迎來受降儀式
日軍占據漯河時,喬金喜只要六七歲大,他記住那時正是櫻桃老練的時節,樹枝沉沉向下彎去,綠枝紅果,很是艷麗。但記憶里,這份豐盈并沒有給我們帶來高興,日軍的攻擊使得人人自危,父親常勸誡他,不要在外面玩,不然會被日本人抓去。在罕見的幾回外出中,路上的現象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河坡里滿是死人,一個摞著一個,誰也不敢上去看,太不幸了……”
漯河淪亡一年三個月余后,成功喜訊傳來,坐落華夏內地的漯河市(時為郾城縣漯河鎮)被確定為第13個受降區。受降儀式定于漯河其時最大的活動場所山西會館(原三晉鄉祠)舉辦。

山西會館(原三晉鄉祠)為受降儀式舉辦地,現遺址在漯河二中院內
現在,走進山西會館,四角屋檐高高翹起,如飛舉之勢,梁柱垂直矗立,模糊還能照見當年在此簽約的嚴肅莊嚴之景。據漯河市志記載,1945年9月20日上午9時,受降儀式在鳴禮炮18響后開端。日本侵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鷹森孝率日寇合計31560人,向我國軍政接納人員無條件繳械屈服?!朵鸷游氖焚Y料》記載,鷹森孝身著武服、步履沉重、氣色欠安,在事前已準備好的屈服書上簽字后,白 晗在線播放他摘下指揮刀雙手獻上,并脫帽連鞠九躬。

坐落漯河二中院內的受降雕塑
等候遣送的日子里,侵華日軍授命筑路
成功的榮耀不只凝聚于受降儀式的瞬間,更在隨后的年月里,以絕無僅有的方法,深深鐫刻進這座城市的肌理。漯河,以其“三個全國僅有”的前史地標,向世人無聲訴說著1945年的成功榮光:全國僅有一條以“受降”命名的路途、全國僅有一座“受降亭”、全國僅有一所“受降路小學”。
在《漯河文史資料》錄入的《日本侵華軍在漯河的屈服通過》一文中,1930年出世的邢富功白叟具體記載了其時建筑受降路的始末。在日軍屈服后等候遣送回國的這段時刻,漯河當局指令他們將竹木街西段由寨內通向煤市街(今公安街)的一條曲折狹隘的土路,加寬取直整修,又運來碎磚爛瓦,襯托筑成寬8米、長約700米的大路,后正式命名為“受降路”。

受降路路牌
日軍建筑受降路時,兒時的喬金喜還曾到現場去看過,見到從前燒殺搶掠惡貫滿盈的日軍老老實實為我國人筑路,人們無不意氣昂揚、拍手稱快。源匯區老街大街居民薛泮郎也曾聽不少白叟提起這段故事?!澳菚r候漯河的日軍都在等候遣送,每天什么也不做,筑路既是當局的指令,也是民意,不能讓他們吃閑飯!”

受降碑原碑,現存于漯河市中州抗戰留念館內
1946年春,受降亭、受降碑建成。1947年,受降亭毀于烽火,受降碑丟失。1982年7月,漯河市文化館原副館長陳國興在受降亭舊址鄰近偶爾發現了受降碑主碑,后又找到多半塊副碑,置于館中保存。2012年,受降亭依照原亭1:1于河上街古鎮復建,從臺階的最底端到亭子頂端的間隔為19.45米,白 晗在線播放標志著1945年抗戰成功。

2012年復建的受降亭,現坐落河上街古鎮
跟著受降路、受降亭建筑完結,1955年2月,曾坐落竹木街的漯河鎮二完小隨路更名為漯河市受降路小學,這也是全國僅有一所以“受降”命名的小學。走進受降路小校園內,迎面國旗飄蕩。據校長葉彬政介紹,校園定時舉辦愛國主義教育,將漯河受降的前史和校史相結合,在孩子們心里種下愛國、強國的種子。
烽火中沉寂的水旱碼頭,迎來重生
80載歲月流通,漯河萬象更新。當年舟車輻輳的水旱碼頭,已躍升為貫穿南北、通江達海的現代化歸納交通樞紐。
2012年9月28日,京廣高鐵漯河段正式注冊運營,從前見證過前史硝煙的京漢鐵路,現已晉級為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節點,呼嘯而過的高鐵列車,將漯河與全國甚至世界的間隔大大拉近。
2019年7月26日,漯河港復航,作為沙潁河航運復興的要害節點,其航線網絡經由淮河干線無縫接入京杭大運河與長江黃金水道。2022年4月16日,懸掛著“中歐班列(中豫號)”標識的“漯河—北部灣港—泰國(林查班)”陸海新通道世界班列從漯河港開出,這也是河南省首條西部陸海新通道世界班線。

漯河港 楊光 攝 (圖源網絡)
現在,散步在港口鄰近的沙澧河畔,碧波蕩漾,綠樹成蔭,儼然是市民休閑健身、修養精力的“城市客廳”?;赝笆?,這座曾在抗戰烽煙中黯然沉寂的水旱碼頭,乘著新時代開展的浩蕩春風,正重煥燦爛活力。
【責任編輯:劉建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