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斯林 大眾號:為你寫一個故事 / raistlin2017
武漢大學的事還在吵。
僅僅從男女關系變成了學術質疑。
首要被重視的是楊同學論文:《中印生育行為影響家庭暴力的經濟學剖析》。
知網手機端顯現,此文下載量達到了驚人的10萬+。

不過關于這論文,咱們現已評論夠多了。
咱們說說其他。

上圖里你也看到了,一位武大教授寫了:《從詠鵝詩看基督精力對杜甫耳濡目染的影響》

標題看著有些噱頭,但這是博士生導師寫的,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效果之一,必定有點真知灼見吧。
作者就說,杜甫詩中小動物描繪是對微小生命的關心,像《圣經》寫的,都是在表達“美好事物受損害” 的悲憫。

并且唐代景教(基督教聶斯托利派)是官方認可的宗教之一,那“基督精力”就會影響杜甫。
好家伙,杜甫融了《圣經》的梗。
甚至于作者覺得老杜能有這么大成果,離不開這些精力的滋補。

細看地話,縫隙許多。
比方景教在唐代傳達規模未深化士大夫階級,拿兩方的動物類比也十分勉強,最要害的是作者從未供給杜甫觸摸景教的直接依據。
那你不是在平話嗎?
所以兩年后就有學者辯駁,論文也寫得很長,我歸納一下便是:扯淡。

但這不是近期最離譜的武大論文,要論想象力還得看這篇。

宣布于有影響因子的期刊,作者里也有教授,所以你或許覺得它想比較一下商湯法令跟《漢謨拉比法典》的異同吧。
不,作者便是直接寫:商湯跟漢謨拉比是同一人。

理由十分粗獷:
倆人活動時代差不多、功勞差不多、人名地名類似,所以他們便是同一人。

學術玩諧音梗的專家不止一人,這沒什么稀罕的。
但問題是拿英漢對譯來解說,太不尊重兩河流域的古人了吧。

都是武大出品,都讓人看不懂,這時候你必定想問:
奇葩論文不會真的多起來了吧?

答案是真的。
整個學術圈里奇葩論文越來越多了,有時不寫還不可。
首要,高校關于學者有論文宣布數量的查核要求,初衷是想學者堅持學術立異的動力,不能青青草在線視頻 免費只教學,只教幾十年不變的常識。
但問題是,發文數量要求太多了。
不少青年學者吐槽,你要宣布多篇不錯刊物的論文,還要申請到國家級課題,還要給學生上課,還要干些雜事……

并且就給你3年時刻,最終到手八九千的薪酬,想想就知道有多累了。
查核不合格怎樣辦?
有的高校規則,非升即走失利了,你就去當保安或后勤。

這算好的,有的直接解聘。
那你怎樣辦呢?
只能怎樣粗獷怎樣來了。
這兒,許多人會吐槽,白叟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不公平,年青學者面對的窘境要多得多。
由于資源向白叟傾斜了。
比方有學者關于列斐伏爾《空間的出產》能寫15篇C刊論文,寫得有水平,并且能在半年內宣布。

相同,有的大佬也是一年內10篇C刊起步,里邊不少也是讀書筆記。

都在演繹“成龍在仿照成龍大賽上獲得了第二名”這個段子。
當然論文質量上也不錯,但問題是許多大佬不想開宗立派,對他們來說小確幸就滿足,那在版面有限的情況下,多刷立異性不高的文章,就會加重年青學者的卷。
這也揭露了另一個學術圈陳詞濫調的問題:
立異性的要求太嚴了。
論文要次次寫的有立異點,要把故事寫好,怎樣或許?
珠玉在前,剛入門沒幾年的學者,能把前人的專著讀懂就很了不得了。
并且,觀念越別出心裁,是不是越說明文獻總述沒做好呢?
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要求立異便是在逼人說謊。
那怎樣辦呢?
持續怎樣粗獷怎樣來了:
1.造假的;
2.灌水的;
3.能跑來項目的。
4.嘩眾取寵的;
選哪一個呢?
比爛邏輯下,多數人會選一個不那么出格的吧,所以奇葩論文呈現了。
并且學術圈也不怕你奇葩,就怕你平平。
平平一次,或許下次就沒有課題經費了,青青草在線視頻 免費這等于砸了學者飯碗。
2016年《貴州大學學報》刊登了某教授的一篇論文:《夢中的“王馬”——對古今“奇人”的對話與互證》

經過在“夢中”對明代王陽明和今世馬云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在馬云的骨髓里有王陽明的DNA, 馬云的成功,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王陽明基因轉化和重組的成果”;
“互聯網電商‘隨時隨地’的特性與王陽明所認同的‘到處體認’的主旨可彼此聯通”……

留意看,這兒等于說馬云是王陽明重生了。
可你真要說哪個文人對馬云影響最大,肯定是金庸啊。
所以這種寫法更像是為了讓研討經費看著花到了實處。

可恥但有用。
許多人說我國修改缺少想象力,如果把我國文科學者派曩昔,會不會讓咱們趕超好萊塢呢?

嚴格來說,也不是許多奇葩論文不講理。
有的還用數據剖析講好故事。
比方,“貧民更愛吃辣”的研討。
其實說的是,辣味具有成癮特征,低收入人群獲取滿足感的方法有限,更傾向經過這種不健康方法獲取滿足感。

比方,nature子刊里說洪水影響家暴。
其實說的是,在中低收入國家里,洪水產生明顯增加了女人遭受密切伴侶暴力的危險。

比方,空氣污染影響電子競技的研討。
其實說的是,有點污染的空氣環境,會讓弱隊難以制勝。

還有這樣的。
“太熱無法入眠”

“股市跌落影響交通事故”

從邏輯自洽的視點來說,他們都沒啥問題,究竟都發了很厲害的刊物,審稿人也不是隨意讓人過的。
但你一直會想起姜文在《邪不壓正》里的雙臟話臺詞:
“我他媽用你他媽告知啊?”
并且細看,不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取個標題,便是爽性先射箭再畫靶。
這時候或許許多人對文科有定見,說活該文科被輕視,你們不是虛張聲勢嗎?
但我仍是要為他們抱不平。
由于文理工都差不多,絕大多數論文是廢物,5%的優秀論文也僅僅為未來的天才創作節省一個下午罷了。
沒幾人是福柯,但咱們是不是能夠做做詹姆斯·斯科特呢。(斯科特關于內卷概念構成有重要貢獻)
尤其是社會發展了起來后,更需求文科。
有句話是“文科不會消亡,但需求縮水”,但在論文范疇,文科或許還需求灌水,這樣才干萬中選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