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這兩天或許刷到了這個片段,機器人疊羅漢:
下臺階導致痛失頭顱:
眾目睽睽之下的傷人工作,已違背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規律:
這些都來自周末在北京舉辦的“國際人形機器人運動會”。
這場賽事的序幕是本年春天北京舉辦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競賽。其時萬人空巷,咱們紛繁來看機器人出洋相超越自我走向競技之路。
這次北京更是來了個超大杯升級版:更多的部隊,更全面的項目,更好的展現。正如官方所說:跨過“個人秀”,機器人運動會邁向“三奧之城”。
這次競賽有來自16個國家的280支部隊參賽。咱們帶來了500余臺“鋼鐵健兒”,參加538個競賽項目(包含正式賽和外圍賽),比拼速度耐力質量和才智。
果殼當然也不會放過這么好的看熱鬧時機!下面是咱們的一些實在觀賽體會。
從一片紊亂到攻防有道
國際初次全程自主AI運轉5V5足球賽!提早看路程的時分,發現這項競賽屢次被要點著重,我還想這有啥稀罕的,不便是比3v3多了4個人嗎?
事實證明,5v5的難度是真高啊,賽事組織方是真敢玩。由于這次是全賴機器人自主判別、沒有人類遙控,踢成什么樣就真的全賴各家的獨門算法。
把球踢進球門是終極目標沒錯的,但第一個難題是咱們要眼、腳合作得好點,不要摔成一坨!一旦跌倒最好能趕忙站起來。假如不幸摔癱,就需求靠人類隊友來拖下場,很丟“人”的。
很明顯,循環賽中常常一片紊亂,或是眼看著紅隊在進攻而藍隊傻站著。而在決賽清華火神隊vs德國聯隊時,兩邊都有余力去排兵布陣、合理地組織進攻和防衛戰略,觀賞性現已很強了。
還有一件令人驚奇的工作:一切部隊、不分國籍,都在運用同一款機器人,加快進化的T1。剛開端咱們認為這是由大賽官方指定的,后來才知道這僅僅各支部隊的不謀而合。官方用了四個字描述自家小人:皮實耐摔。你品品吧。
加快進化T1有著清晰的足球基因。創始人程昊,便是本次競賽冠軍“清華火神隊”的第三任隊長。T1不只耐摔,還很靈敏:具有 23 個自在度(可拓寬),能夠完成全向行走,并可自主動身,具有感知與定位功用;一起供給 200 TOPS 的 AI 算力,支撐結合端側大模型。
假如你想買一臺:2024年10月開端量產出貨,根底款價格約為19.9萬元。
拳拳到肉
自在搏擊其實是外圍賽來著。但估量是咱們都太喜愛看這個了,官方媒體轉播的時分把它提高到了慣例競技賽相同的高度。
為啥咱們喜愛看?太爽了,拳拳亞洲美色在線電影觀看到肉啊,現場聽起來“哐哐”有聲。機器人動作比較慢,又沒有真實的人類搏擊那么嚴酷,全年齡段適宜(再過幾年可就不必定了)。
我的觀賽感觸是:這如同小時分玩的拳皇來到了實際啊?人類在場所外拿著搖桿操作,臺上有機器人在翻轉騰挪?不過后來研討了一下,不完滿是這么回事,機器人仍是有必定的技戰術自主性的。
決賽中奧林一隊的這位高個兒操控員,是前女排奧運冠軍薛明。
競賽時由人類以遙控器下指令,機器人以毫秒級的時刻差做出反應。一起,機器人也要自主判別賽況,假如當下狀況并不適合做指令動作,機器人也并不會履行。所以這很是檢測各隊的算法研制水平緩賽前準備工作。
比方動身:需求操控員按下動身動作,機器人會先判別自己處于哪種狀況,再自主選擇動身方法。
咱們能夠看到機器人頭戴護具,這也不是cosplay。機器人的頭部是比較軟弱的,被擊后或許“腦子出問題”。機器人身體每一次受到沖擊,都是對堅持平衡狀況和操控精度的巨大應戰,所以要用杰出的資料和結構規劃來確保抗沖擊性。
機器人自在搏擊,有一點和人類競賽不相同:人類選手的身高不相同,戰術也不相同,比方巨大的選手會選擇擺開兩邊間隔、低矮的選手傾向于近身進犯。但這次咱們運用了同一款機器人(宇樹的G1,身高1.27米,體重約30公斤),在技戰術規劃中就得玩其他把戲了。
規矩設定,擊中有用得分部位能夠得分,用拳得一分、用腿得三分、令對方倒地不起得非常,由于以腿進犯、單腳站立還要堅持平衡的難度很高。這次競賽中,咱們發現水平高的部隊用腿的次數更多,且腿也抬得比較高。
關節的電機還要供給爆發力。高頻率的接連出拳和出腿,功率要求比較高,對電量要求就大丨北京電視臺賽事直播截圖
機器人的確跑得比人快了
先用成果說話:
1500米冠軍,宇樹旗下北京靈翌科技運用H1, 6分34秒40;
400米冠軍,宇樹旗下高羿科技,同樣是H1,1分28秒03;
100米冠軍,具身天工Ultra,21.50秒(有0.8時刻系數)。
這現已跑得比我快了。宇樹的王興興賽后總結就說:咱們犯了嚴峻的過錯,便是膂力不支,人(陪跑工作人員)的膂力不支!
我在現場看了1500米決賽。大多數競賽選手都是和人類相差不多的身高,這組里沒有特別迷你的小機器人。各位選手的速度差異挺大的。前面幾亞洲美色在線電影觀看組選手歸于邁著四方步、穩穩當當向結尾跨進、一起間或去周圍跑道散步一圈那種,看得我昏昏欲睡。
可是!忽然!我眼前刮過去一個黑大個兒!它就像賽場上的一場夏天暴風,刮過去的時分觀眾都想念“我可跑不過它!”等一分鐘之后它再跑過來的時分,就給同組選手套圈了!
一眼看過去就知道是宇樹科技的H1,春晚同款
100米決賽的直播中,主持人介紹,“參賽選手從啟動到極速需2.8秒時刻”。盡管提速的爆發力比不上人類選手,但由于無需考慮膂力、乳酸堆積等等問題,機器人在中后程能夠始終堅持高速。直線競賽中機器人比人類跑得更快的那一天,恐怕現已不遠了……
參賽部隊能夠選擇人類遙控,也能夠選擇機器人自主操控。這次競賽中好像人類操控比較多,協助機器人“大小腦別離”,機器人根本只管邁腿、向前、轉彎。1500米競賽中發生了比較多的“喂喂喂跑歪了去錯道次了趕忙正回來”和“摔了?!快爬起來持續跑啊”之類的事端,估量這種時分仍是要靠人類協助挽尊。
每一組有4位機器人選手一起在起點線起跑,每一位選手有1-2位人類助理在周圍輔佐。在起點鄰近,人和機器人堆在一起,局面就略微有些紊亂……比方還發生了本文最初的機器人攻擊人類工作。
果殼視頻的搭檔在現場拍照了不少資料,會選擇精彩瞬間編排成視頻發在B站上~視頻中出現了其他的精彩競賽,比方機器人障礙賽(需求過石子路、跨欄、上臺階),機器人舞蹈賽,藥品分揀大賽……
在這場國際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咱們們看到的不只僅是速度、力氣與技巧的比賽,更是新型資料、機械結構與人工智能在同一賽場上的團體試驗。機器人們一次次跌倒、爬起,再度測驗,那些看似蠢笨的瞬間,其實正是未來服務社會的必經進程。由于只要在賽場上閱歷極限測驗,才能在實際中更好地融入人類社會,真實成為牢靠的同伴。
賽道上的劇烈對立,最終會轉化為醫院里的精準護理、災禍現場的救援支撐、家庭生活中的日常協助。運動會既是競技舞臺,也是試驗場,更是通往未來的一扇窗口。
本文來自微信大眾號 “果殼”(ID:Guokr42),作者:luna,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