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肖麗瓊 通訊員 羅漢卿 吳亮
大雨說來就來,高溫繼續攀升,颶風一再光臨……極點氣候頻發,對城市應對才能構成嚴峻應戰。
近來舉行的中心城市作業會議布置城市要點使命時清晰,“著力建造安全可靠的耐性城市”。
咸寧,湖北“降水大戶”。2024年湖北年平均降水量為1129毫米,咸寧市降水量超越1500毫米。
當氣候越來越“固執”,城市怎么修煉“耐性”?8月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前往咸寧市,看望多個易澇點,解碼湖北耐性城市建造樣本。
調蓄池“上崗” 內澇狀況改進
8月6日10時,咸寧高新區啟迪合加新能源轎車有限公司工地上,挖機、吊車正趕緊施工,一個面積約5個足球場巨細的調蓄池已初現雛形。
西南方向約800米處,便是高新區的6個易澇點之一——始峰悅府。上一年7月,咸寧遭受強降雨突擊,該路段最深積水達1.74米。
“前不久的強降雨,始峰悅府沒有呈現顯著積水,闡明調蓄池發揮了要害作用。”咸寧市住新局項目管理局項目負責人萬子輝告知記者,雖然工程沒有悉數竣工,但已具有根本調蓄功用,內澇狀況大為改進。
始峰悅府小區處于浮山片區最低處,恰似“碗底”。片區雨水均經浮山河河道匯入淦水,河道恰與該小區的暗涵(地下河)相通,暗涵過流才能較小,麻豆傳媒新最高僅40立方米/秒,與周邊地區70立方米/秒的流速比較距離明顯。
為化解城區漬水窘境,咸寧市住宅和城市更新局等部分在省住建廳指導下,搶抓中心“兩重”方針資金支撐機會,策劃全市地下管網管廊建造改造實施方案,推動體系化管理。經過重復證明和屢次實踐,建造調蓄池成為破解該片區漬水難題的要害“鑰匙”。
淺顯而言,調蓄池便是一座雨水暫時庫房,暴雨來襲時,它將剩余的雨水貯存起來,減輕排水管道的壓力;暴雨往后,再將貯存的雨水有序排出。好像海綿相同“吸水—存水—放水”,協助城市應對暴雨時的排水壓力。
本年4月,浮山片區排水防澇管理工程正式開建。項目新建2個總庫容到達13.6萬立方米的生態調蓄池,一起提標改造雨水管網,到達20年一遇城市內澇防護規范。項目將于本年年底悉數竣工,浮山片區汛期“看海”現象有望成為前史。
“超級海綿”積蓄雨水灌溉農田
浮山片區排水防澇管理工程,是咸寧打造耐性城市的鮮活縮影。眼下,咸寧楊下片區、咸安區老寶塔河片區等多個排水防澇相關項目同步推動,進一步增強城市耐性。
在咸安區馬橋鎮樊塘村,楊下片區2號調蓄池剛剛建造竣工。咸寧市住新局項目管理局項目負責人徐檸介紹,上一年,該市對楊下河進行全方位歸納管理。新建麻豆傳媒新3個調蓄池,好像“超級海綿”,在暴雨來暫時吸納很多雨水;拓展排澇途徑,讓雨水可以更順利地排出;配套排澇設備,為排水防澇作業供給了堅實的硬件保證。這些調蓄池均接近農田。平常,它們搖身一變成為灌溉水庫,為下流數百畝地步供水,完成水資源的高效使用。
“這是打造耐性城市的典型樣本。”對咸寧排水防澇采納的系列行動,上級主管部分如是點評。
耐性城市,這一防災減災范疇的社會術語,逐步成為城市安全開展的新潮流。它是指城市在面臨災禍時,具有抵擋沖擊、快速康復并提高適應才能的歸納才能,著重經過優化資源配置和羅致災禍經歷,保持城市功用的正常運轉。
面臨“固執”氣候,湖北“耐性”幾許?
從更具耐性的基礎設施中,能讀出湖北答案:2萬余公里雨水管網織就防澇“安全網”,6959立方米/秒排澇泵站規劃,95萬立方米/小時應急抽排才能看護城市“耐性”,海綿城市面積占比到達35.6%,城市更有“彈性”、更會“呼吸”。從地下管網的“毛細血管”到抽排體系的“動力引擎”,從海綿城市的“生態才智”到多措并重的“協同共治”,一系列管理立異行動,讓湖北的城市在應對應戰時愈加堅定不移,也傳遞出直抵人心的城市溫度。
【責任編輯:肖夢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