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幻想現在去找作業,人家現已不滿足于考你一道算法題了,而是要你在面試現場,8 小時從零肝出他們自家的產品——相似 Devin、Windsurf、Cursor 這樣的 AI 東西。還得順手把數據庫接上、依靠修完、測驗跑通。
更夸大的是,這樣的公司真的存在——正是那個聲稱要重塑軟件工程未來的 Cognition。它的 CEO Scott Wu 在播客里親口說,這便是 Cognition 的面試流程:給你 6 到 8 個小時,看你能不能做出一個端到端的署理,一個歸于你自己的“Devin”。
此前,Scott Wu 在收買 Windsurf 時曾直言:Cognition 的文明便是高強度、超長工時、毫不掩飾的 996。“咱們不信什么作業日子平衡——打造軟件工程的未來是咱們全部人都深深介意的使命。在這兒咱們每周要在辦公室干 6 天,工時超越 80 小時。”
比較之下,實在的陰間或許不是入職后的 996,而是還沒進門就要先完結“8 小時寫一個 Devin”的創業模仿。996 是長時刻透支,而這個面試更像是瞬間壓榨,把“造一家公司”硬生生當成了入職考題。
更挖苦的是,Cognition 的團隊自身也不是一般打工人。在開端的 35 名成員里,有 21 位曾經是公司的創始人。Scott Wu 以為,死記硬背常識點、了解語法細節這些都不再重要,實在重要的才干是高層次決議計劃、對技能的深化了解、對產品的直覺判別,以及極強的自我驅動和責任心。換句話說,他們爽性把“創業者規范”寫進了招聘流程。
咱們翻譯了這期播客的完好內容,帶你看看這家 AI 企業的張狂邏輯。
一些亮點如下:
- 我最高的學歷嚴厲來說是初中結業證,沒有實在完結高中,也沒有讀完大學。
- 在前期,直覺敏銳、勇于自我推理就十分有優勢。但一旦范疇老練,終究的答案往往便是數學。
- 咱們之所以要樹立各種流程,原本便是由于人類也會犯錯。這便是為什么咱們 CI 流程和各種查看。
- 即便把今日的模型才干徹底凍住,不再有新的模型或研討打破,產品層面仍然有十年的前進空間。
- 咱們的原則是:有必要讓咱們“自愿挑選”參加這種(加班)文明。
硅谷“數學幫”中的初中文憑 AI 創業者
John Collison:能講講你的生長閱歷,以及你在數學上的故事嗎?我覺得咱們現在都知道你是“數學比賽大神”。
Scott Wu: 是的,我在巴吞魯日長大。我爸爸媽媽都是化工工程師,他們為了讀研討生從中國移民過來。后來他們找作業時,就做空氣排放答應相關的作業。路易斯安那州有許多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所以他們終究留在那里。
我從小就喜愛數學。我有一個哥哥 Neal,咱們一向十分挨近,他比我大五歲。Neal 在中學時就開端參加數學比賽,大約是六年級的時分,而我那時才上一年級。作為弟弟,我就會去看他在做什么,試著學一些相同的數學。這便是我開端接觸數學的方法。
后來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愛數學比賽。我二年級時就開端參加了。我記住有一次在當地的大學參加比賽,那個比賽是為中學生和高中生開的。我作為二年級小學生參加了七年級組其他比賽,這是針對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賽,也是我榜首次參賽。其時僅僅單純喜愛數學,成果頒獎時,三等獎、二等獎、一等獎都沒叫到我。我記住自己十分傷心。
John Collison:這便是你的“超級反派來歷故事”啊。
Scott Wu: 沒錯,根本便是這樣開端的。后來我很盡力練習,到了三年級時參加代數一的組別,成果那一年得了冠軍。之后我就一向參加各種數學比賽。到了高中終究一年,我參加了 IOI 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比賽。我參加了三次 IOI,并且都拿了金牌。
John Collison:那你后來上了哪所校園?
Scott Wu: 其實我中心休學了一年。我提早一年就脫離了高中。我學習不太好。
John Collison:這聽起來很驚奇,你不是很拿手上學?
Scott Wu: 嗯,我并不是不拿手學習,而是“不拿手把學業完結”。我最高的學歷嚴厲來說是初中結業證,沒有實在完結高中,也沒有讀完大學。
所以我提早一年脫離高中,去灣區待了一年,在一家叫 Addepar 的公司做軟件工程師。那是 2014 年,現已很久曾經了。其時的閱歷對我來說很特別。
之后我決議仍是去試試大學,所以去了哈佛,讀了兩年后就退學了。
John Collison:你是怎樣參加 Addepar 的?他們接納一個高中輟學生,顯著很有遠見。
Scott Wu: 其時其實挺有意思的,咱們有四個高中生同一天入職。我、Alexandr Wang(Scale 的創始人,現在 Meta),咱們是同一天開端的。還有 Eugene Chen(現在在做 Phoenix DEX),以及 Sreenath Are(最近是 Sandbar 的 CEO)。
John Collison:這也太“團體小圈子”了吧,你和 Alex 一同在那里?
Scott Wu: 對啊。我和 Alex 早就知道了,最早在中學時知道的。他來自新墨西哥,我來自路易斯安那,咱們在一次叫 MATHCOUNTS 的全國數學比賽上遇見的。后來咱們一向堅持聯系,那時仍是用 Google Hangouts 談天。
實踐證明,咱們這一代許多人終究都走上了相似的路途。我覺得有一種創業感染效應。Alex 應該算是咱們這群人里最早一個,他讓我榜首次仔細考慮創業。但也不僅僅是他。像 Johnny Ho(Perplexity 聯合創始人)、Demi Guo(興辦了 Pika)、Jesse Zhang(興辦了 Decagon),咱們這一群人許多都是在同一年參加這些數學和編程比賽的,咱們相互都知道。
John Collison:之前有人評論過一個問題:年青創業者都去哪兒了?曩昔總有人二十出面就做出打破性公司。比方 Michael Dell 19 歲興辦戴爾,23 歲上市;Mark Zuckerberg 在 Facebook 興起時也還很年青。后來如同有一段時刻沒有那么多年青創始人。但現在又涌現出許多,你才 28 歲就做 Cognition。那么,年青人擔任作業搶先公司的創始人,自身是否便是工業生機的一個方針? 就像 PC 時代的起飛對應著年青的 Michael Dell,交際網絡起飛對應著年青的 Mark Zuckerberg,現在 AI 編碼東西的迸發,也伴跟著一批年青創始人。
Scott Wu: 首要謝謝你還把我算“年青”。但我覺得比較 18、19 歲現已算晚了。
我對這個問題也有一些主意。我的觀念是:現在做創始人整體上變得更難了。 這大約是最中心的原因。曩昔那些年青創始人之所以能做得很好,是由于歸根結底,“榜首性原理考慮”往往比閱歷更有優勢。許多創業實質上便是去做一些史無前例的事,然后自己得出定論。
但現在不相同了。現在有許多人,既具有榜首性原理考慮的才干,又有豐厚的閱歷。整個創業空間變得愈加“老練”。所以做創始人的確更難了,能實在從大學一結業就直接成功創業的人更少了。
John Collison:當然,說“曾經創業簡略”也不準確。Facebook 其時面臨許多比賽,戴爾也不是僅有的 PC 廠商,他們都肯定談不上輕松。不過你說得沒錯,現在的大公司對生態的感知和銜接都很敏銳。比方 Satya(納德拉)或 Mark Zuckerberg,他們對 AI 的全部開展都十分重視,不斷投入精力。因而,或許不會再有那種“巨大的時機就靜靜躺在地上、等著被人撿走”的狀況。
Scott Wu: 所以,更準確的說法或許是:不是更難,而是整個作業愈加老練,堆集了更多閱歷和“玩法手冊”。比方“股權該怎樣規劃”“融資該怎樣談”“初始團隊怎樣招”——這些問題,現在許多閱歷都能學習。
而在曩昔,這些簡直沒有現成答案,全賴創始人自己敏銳和勇敢的判別。現在則能夠從前人閱歷里羅致更多。所以,這或許是為什么年青創始人相對削減的原因之一。
我還有一個理論,能夠叫做“Moneyball 化”。我平常有個喜好是打撲克。許多人以為撲克僅僅命運和直覺,但實踐上比人們幻想的更數學化。
你能從頂尖玩家的演化中看到這一點。八九十時代的作業高手,并不是比賽較小,而是他們成功的要害技能是極強的直覺。他們當然了解一些數學概念,但更多是在“體系一”(直覺思想)的層面快速感知,并且對游戲有很好的感覺,知道該怎樣調整自己的打法。
而現在,滿是數學怪才。當一個范疇逐步老練時,就會產生這種改變。
在前期、不老練的階段,人們乃至不知道該問哪些問題,也不知道該用什么參照系考慮。在這種狀況下,直覺敏銳、勇于自我推理就十分有優勢。但一旦范疇老練,終究的答案往往便是數學。
就像國際象棋相同。19 世紀的時分還有所謂“浪漫派”風格,憑直覺下棋。但今日棋力引擎現已能算出“41 步必勝”。棋局也就演化成“找到最優解,并看你離它多近”。
另一個比方是任天堂的《任天堂明星大亂斗:近戰》,我曾經也打過比賽。開端 6-8 年,選手都是靈敏、有創造力的玩家。后來全變成了數學化的打法,靠準確核算而不是創意。即時戰略(RTS)游戲也有相似趨勢。
這種改變當然也有美感,僅僅說跟著范疇老練,終究都會走向數學化。而創業或許也在閱歷這樣的進程。
Cognition 的 AI 軟件工程師 Devin
John Collison:什么是 Cognition?它做什么?
Scott Wu: 咱們正在構建 AI 軟件工程師。曩昔一年半咱們一向在開發 Devin,最近還收買了 Windsurf。Devin 是 Windsurf 中的智能署理,也是 IDE 中的一部分。但從更高層面來說,咱們的方針是構建軟件工程的未來。
John Collison:會不會讓人困惑?公司叫 Cognition,產品叫 Devin,又有點擬人化,現在還加上 Windsurf,如同有第三個姓名。
Scott Wu: 咱們也在評論這個問題。或許做一些整合會更好。
John Collison:好的。許多人對 GitHub Copilot 或 IDE 輔佐編程的范式很了解,比方在 IDE 里寫代碼時,它幫你自動補全,或許你輸入一些指令,它幫你寫。這和 Cognition-Devin 的范式不同。
Scott Wu: 沒錯。用 Devin,你是在 Slack 頻道里和它對話,比方“幫我做個 X 或 Y”,就像和搭檔說話相同。
John Collison:所以你既能夠從 Slack、Linear、Jira 調用它,也能夠從 IDE 里用它,但并紛歧定要在 IDE 里。
Scott Wu: 對,徹底正確。之前的范式,比方 GitHub Copilot,算是 IDE 方法里最早、最聞名的代表。我會把它描繪為:當你在鍵盤前寫代碼時,它讓你寫得更快,供給一些東西和快捷方法。
而 Devin 徹底是另一種范式,我稱之為異步體會:你把使命交給一個智能署理,它去履行。所以 Devin 更像是在使命單或項目層面作業。你在 GitHub 里有個 issue,然后你 @Devin,它就開端干活。
John Collison:Devin 現在在哪些使命上表現最好?
Scott Wu: 咱們喜愛稱 Devin 現在是一名“初級工程師”。它在某些方面比全部人都強,比方百科常識、查找實踐。但它在某些作業上也會做出很糟糕的決議。整體均勻來看,用“初級工程師”來描述是比較準確的。
咱們看到咱們最常用 Devin 的場景是:
修 bug;
做一些簡略的功用懇求和小修小補;
或許履行團隊里咱們現已決議要做的某個使命,你只需求“@Devin,幫我搞定這個”。
其他一類很常見的,是那些重復且單調的使命,比方搬遷、現代化改造、重構、版別晉級。全球軟件工程師花在這些作業上的時刻,往往比實在“創造性構建”要多得多。比方修正 Kubernetes 布置、做依靠辦理、寫測驗和文檔等等。
John Collison:你能同享一些事務方針嗎?
Scott Wu:Devin 現已布置在全球不計其數家公司里,從高盛、花旗這樣的大銀行,到兩三個人的小型創業公司。
咱們衡量的首要方針是兼并的 pull request 占比。在成功的團隊里,Devin 一般會完結 30% 到 40% 的兼并懇求。
John Collison:不過現在 IDE 東西(比方 GitHub Copilot、Cu國產精品久久視頻rsor、Claude Code)也不是徹底同步,你輸入提示后,它們也會去履行。你說的同步與異步的區別,是暫時的嗎?未來會交融嗎?
Scott Wu: 我以為這兩種體會在接下來一段時刻會共存。實在有意思的是怎樣找到它們之間的同享體會。咱們最近收買 Windsurf 也是在考慮這點,很快會發布一些相關的新功用。
John Collison:你知道“實質復雜性(essential complexity)”和“偶爾復雜性(accidental complexity)”的概念嗎?
Scott Wu: 是的。作為軟件工程師的實質,其實便是在代碼的語境下處理問題。工程師要告知核算機該做什么,一同不斷做各種決議計劃:大到整體架構的挑選; 小到某個余額小于零時,是報錯仍是懇求彌補。 這些邏輯性的決議計劃便是所謂的“實質復雜性”。
而“偶爾復雜性”是全部其他作業:規劃化時的支撐性作業,或許每個類都有必要有的一些規范化特性。這些東西咱們都知道有必要有,但不觸及實在的決議計劃。
在 AI 編碼呈現之前,軟件工程的首要部分便是做決議計劃,但人們 80%-90% 的時刻卻花在了重復完結、例行作業上。未來的混合體會是:需求人類決議計劃的部分堅持同步; 樸實履行的部分交給 AI 異步完結。
一個項目一般會在同步和異步之間替換。同步體會更像 IDE,直接看代碼、逐行修正;異步體會更像智能署理,接納使命后獨立完結。要害是讓工程師在高影響力的決議計劃點上互動,而不是被繁瑣的履行細節拖住。
John Collison:那在企業里呢?比方數據庫搬遷,終究一步刪去舊表是很嚇人的,咱們憂慮 AI 錯覺。怎樣讓企業放心腸給 Devin 滿足的權限?
Scott Wu: 咱們十分明確地主張用戶,不要給 Devin 敞開過于廣泛的數據庫拜訪權限。這便是一種做法。到現在為止,我沒聽說過呈現過嚴峻問題,但顯著,最好仍是不要冒這個危險。
坦白說,我的觀念是:咱們之所以要樹立各種流程,原本便是由于人類也會犯錯。 這便是為什么咱們有 pull request、代碼查看,有 CI 流程和各種查看。Devin 其實能很天然地融入這些流程。
一般咱們和 Devin 的作業方法是:比方做大規劃代碼搬遷,會把使命拆分隔。或許有 5 萬個文件要從某個 Angular 版別晉級到另一個版別。Devin 就會逐一去改,并且為每個改動提交 PR。接著你只需求去查看代碼,承認修正正確。
這樣做背面仍是有人類把關。這就照應了你之前說的“偶爾復雜度”問題:搬遷實在耗時的并不是那一步“刪去舊表”,而是全部周邊瑣碎的環節。
在實踐中,咱們發現,特別是在企業級的搬遷場景里,當用戶內部去丈量時,一般能看到 8 到 15 倍的功率提高。由于正如你說的,工程師只需求查看代碼,而不是親身寫下每一行,或逐一查看每個引證。
John Collison:許多組織都想知道 AI 編碼東西的生產力影響。現在工程師都想用,但從 PR 數量這些方針看,不是很顯著。你或許會說,假如代碼質量下降了,那后續保護成本會添加;或許其他什么狀況。所以現在簡直全部人都在尋覓一種“鐵證般的生產力數據”,能一錘定音地闡明 AI 的影響力。估量許多 CTO 也在找這種數據,好向 CFO 證明開支是合理的。那你怎樣看?AI 東西的生產力提高終究大嗎?能實在量化嗎?
Scott Wu: 當然能。我以為,跟著作業逐步從 IDE 輔佐過渡到智能署理,這個問題的答案會越來越明晰。
老實說,我覺得 IDE 帶來的生產力提高其實常常被輕視。原因就在于,它很難被準確量化。比方咱們看自己團隊的數據,均勻下來,每個工程師在一周里會運用 Tab 自動補全 238 次。直覺上,這肯定是有價值的,也的確會讓人更快。但要說它究竟讓你快了多少,就很難準確衡量。
比較之下,智能署理(Agent)要明晰得多。由于署理是直接幫你把整個使命完結。比方一個 Jira 使命,或許一次大規劃搬遷。一般狀況下,你對這些使命需求多少工程師工時是稀有的。而當署理能端到端完結這些作業時,提高是清楚明了的:比方曩昔需求人力做的搬遷,現在只需求你花五分鐘查看 PR,全部就完結了。
所以,跟著時刻推移,這種生產力的提高會變得越來越顯著。
John Collison:有人以為,編碼東西僅僅一個過渡階段,很快就會被 GPT-6 或 GPT-7 這樣的更強模型代替。你顯著不是這么以為的吧?怎樣防止被大模型實驗室“碾壓”?
Scott Wu: 當然。我覺得那些實驗室自身便是十分了不得的企業。但在我了解里,這種觀念其實是一種“虛無主義的核算機運用論”。意思是:咱們在實踐國際里從事的各種常識作業,實質上都要憑借核算機。AI 會越來越拿手運用核算機,直到某一天,什么都不剩余,只剩余 AI 自己操作你的電腦,把你的作業全都做掉。這,大約便是這種論調的中心。
我能了解其間的道理,這種觀念很難被徹底辯駁。但在實踐中咱們看到的狀況是,實踐國際中存在許多的上下文常識和作業細節。比方前面說的 Angular 搬遷。并不是說這些事做欠好,實踐上模型會越來越拿手。但要讓模型真的變得更好,要害仍是得有適宜的數據。
假如它從沒見過 Angular,從沒做過 Angular 搬遷,那么它的才干便是有上限的。再比方調試 Datadog 過錯。實踐中的軟件工程十分紊亂,充滿了各種意外狀況。其實大多數學科都如此,不管是法令仍是醫學。
所以盡管通用智能會越來越強,但要讓它實在適用于某個特定場景,還需求許多作業。既要在才干層面針對具體用例表現得滿足好,也要在產品體會層面實在把它交給給客戶,落地到實踐中。
John Collison: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個“通用智能”使命,而是一個“特定智能”使命。比方在 Stripe 的代碼庫里作業,當然需求一些通用智能,但更需求上下文和與現有作業流的結合。所以你以為這是一個需求繼續專精的范疇?
Scott Wu: 或答應以這樣了解:這個虛無主義的觀念其實指向“超級智能”。某種程度上,咱們的確正在向“短程超級智能”跨進。經過 RL(強化學習)不斷優化,模型逐步迫臨一種“柏拉圖式抱負”——能夠在任何基準測驗(benchmark)上到達滿分。
不管基準是什么,哪怕是未解的數學難題,咱們終究期望能把它輸入數據集,讓模型到達 100%。并且說實話,這個開展比許多人預期的快得多。比方 IMO 金牌、某些尖端基準分數現已呈現了令人驚奇的打破。
但即便如此,我不以為咱們終究會得到一個樸實的 ASI(人工超級智能),然后完結人類常識作業。更或許的狀況是:問題變成“接下來基準測驗是什么?”
界說 benchmark 自身便是國際的紊亂實踐。比方在軟件工程里,你每天接觸哪些東西?怎樣運用?怎樣樹立長時刻的代碼庫表征?怎樣判別一個功用是否成功上線?這些都需求環境和規范的規劃。
John Collison:那 Devin 有沒有適宜的 benchmark?仍是說它的營收自身便是基準?
Scott Wu: 咱們內部其實有許多 benchmark。最首要的一個叫“初級開發 benchmark”,或許很快就得晉級為“高檔開發 benchmark”了。它涵蓋了各種實在的初級開發使命。
舉例來說,使命或許是“修正一個 Grafana dashboard 并拉取成果”。難點不在算法,而在于實踐復雜性:比方服務器運轉的包版別不對,需求讀懂報錯信息,換成正確依靠,再從頭跑,終究驗證成果是否正確。這類使命盡或許挨近實在工程師日常的作業。
至于最新模型,Claude 4.1 和 GPT-5 在這個基準上的表現,現已超越此前全部模型。
找差異化,活下去
John Collison:那從工業視點看,未來 5 到 10 年 AI 工業鏈的各層(數據中心、實驗室、運用層)會是什么格式?哪些環節更比賽?哪些更安穩?會不會變成寡頭格式?
Scott Wu: 每次我說這個,咱們總是笑,但我真的以為:全部層都會開展得很好。
首要,會有許多的 AI。各層的價格現在都相對廉價。我曩昔 6 到 12 個月一向在說這點,現在咱們的確看到各層的價格都有顯著上漲。但從微觀來看,榜首點便是:AI 會極大規劃存在。
曩昔 10 年,B2B SaaS 首要做的是許多增量改善。往前看 30 年,大的浪潮其實只需幾個:
90 時代到 2000 年頭的互聯網;
2000 時代末到 2010 時代初的智能手機和云核算; 這些都是曩昔幾十年最重要的改變。
但這 10 年里,許多新產品更多是在特定筆直范疇或某個作業流環節做小幅優化。而 AI 的不同在于,它直接作用于全部常識作業,乃至或許擴展到物理勞作(取決于機器人開展)。
所以榜首點:未來會有許多的 AI。第二點是價值的堆集。我的觀念是,價值會沉積在每一個存在顯著差異化的層里。舉個比方:NVIDIA 和臺積電(TSMC)。只需兩邊相互依靠,就算有沖突,它們仍然會繼續做得很好。這種邏輯相同存在于技能倉庫的各層。不同層面要處理的問題徹底不同,差異化十分顯著。
John Collison:所以你以為這會防止過度縱向整合?
Scott Wu: 對。硬件層是一個邏輯,大模型練習又是另一套邏輯:需求頂尖研討員、盡或許多的 GPU 和對應的文明氛圍。而運用層的 DNA 則徹底不同。咱們當然也觸及研討,但咱們專心的僅僅一個問題:怎樣把“未來的軟件工程”實在做出來。
許多公司談“AI 寫代碼”,是抽象地談。但咱們考慮的是 軟件工程整體——包含其間的紊亂、產品接口、交給方法、運用方法,以及一堆細節才干。
每一層都有各自的 DNA,各自最拿手的事。
John Collison:在 Stripe,咱們一向在考慮怎樣構建 AI 的經濟根底設施,以及它需求具有什么條件。你能夠讓一個署理(agent)代表某個人舉動,而你只需求在運用里下達指令或進行操作。而署理的東西運用才干之一,便是能夠代表你去實踐國際里進行商業買賣。所以咱們正在為此建立根底設施。
咱們注意到,AI 的經濟方法簡直都是根據運用量計費的,不管是按 token 仍是其他單位。因而咱們正在構建根據運用量的計費體系。而咱們在 Stripe 上看到的 AI 計費體系,和傳統 SaaS 十分不同。經典 SaaS 的方法是按座位(seat)計費,而 AI 簡直全部是按運用量耗費。乃至你能夠幻想署理之間會相互進行商業買賣,徹底沒有人類參加。這些狀況也在影響咱們的產品路線圖。那么,你覺得 AI 的經濟根底設施應該長什么樣?咱們需求特別注意什么?
Scott Wu: 是的,按座位到按用量的改變肯定是中心。并且在兩個層面都說得通:
從一個視點看,按座位不再合理,由于 AI 自身就相當于“座位”,它們也在做許多勞作。
從另一個視點看,按運用量收費也更天然,由于終究都是 GPU 花銷,即模型推理耗費了多少算力。
這很有道理。另一個清楚明了的大改變是:會構成一個完好的 署理經濟(agent economy)。
今日來看,它還更像是一個議論中的概念,而非實踐。但改變十分快,很快咱們就能看到署理在實在環境中履行使命。
Cognition 的團隊與招聘:當場寫署理!
John Collison:那 Devin 的存在,會怎樣影響你們自己招聘工程師?
Scott Wu: 從咱們的視點來看,咱們一向喜愛堅持中心工程團隊精干并且精英化。
John Collison:大約多少人?
Scott Wu: 直到幾周前,咱們整個團隊大約 35 人,掩蓋全部崗位。簡直每個人其實都有工程師布景。風趣的是,咱們所謂的“中心工程”團隊其時只需 19 人。
在收買 Windsurf 之后,團隊規劃的確大了不少,但中心工程團隊自身并沒有顯著擴張,從 19 人添加到了 30 到 35 人的規劃。
John Collison:所以你們有意堅持工程團隊的小規劃。那這些工程師和 20 年前創業公司里的工程師有何不同?
Scott Wu: 其實不同很大。今日許多履行和完結類的作業 Devin 都能完結,所以人類工程師不需求再去做這些。咱們更重視的是,他們能否在高層次上做出決議計劃,了解技能概念,并具有很強的產品直覺。
舉個比方,咱們的整個面試進程,其間許多都是讓提名人構建自己的 Devin,八個小時后,看看他們能做到什么程度。
John Collison:是要構建他們自己的 Devin 版別,仍是運用 Devin 來做一些東西?
Scott Wu: 是要他們構建自己的版別,歸于他們自己的署理,完好的端到端署理,不論是 6 小時仍是 8 小時。
咱們發現——并且我以為這也是軟件工程未來的遍及趨勢——死記硬背各種常識點、了解各種細節、或許特別通曉某種言語的語法,這些才干的重要性會逐步下降。
實在更重要的是:
- 能在高層次上做決議計劃;
- 對技能概念有深化了解;
- 對產品有敏銳的直覺,知道該構建什么、該怎樣推動;
- 具有很強的自我驅動和責任心。
風趣的是,咱們團隊里許多人曾經是創業者。在開端的 35 人中,有 21 人創過業。
John Collison:哇,這份額很高。
Scott Wu: 是的,這算是咱們團隊的一個特色。
John Collison:你們什么時分會雇傭終究一個工程師?
Scott Wu: 這是個好問題。我想先做個區別:在未來兩三四年左右,會呈現一個臨界點——咱們將不再把“代碼”作為首要界面。
那時,軟件工國產精品久久視頻程師的作業不再重視代碼,而是輔導電腦該做什么。你看著自己的產品,對電腦說:“咱們需求新建一個頁面;這部分數據要這樣保存;索引要依照 X、Y、Z 來做,由于查詢需求是這樣的。”許多都是架構層面的決議計劃,而不是直接看代碼。至少在大多數狀況下是這樣。
到那時,作業的性質會產生巨大改變。但風趣的是,軟件工程師的數量或許會更多,而不是更少。由于即便界面不再是代碼,中心的軟件技能仍然重要。
許多人問我:“我的孩子正在上高中 / 剛上大學,還應該學核算機科學嗎?”我的答復一向是“肯定應該”。實踐上,我一向覺得大學核算機科學的缺陷恰恰是過于偏理論:它教你核算機科學的概念,卻很少教你實踐語法,比方怎樣搭一個 React 運用。未來咱們或許會走向這樣的狀況:編程的實質便是了解核算機模型,學會怎樣用它來做決議計劃和處理問題。這反而讓軟件工程師更多。
咱們常常說到杰文斯悖論(Jevons Paradox)和 AI 的聯系。我以為它在軟件范疇表現得最顯著。由于咱們永久都寫不完新的軟件。
盡管全國際現已有這么多軟件工程師,但咱們都知道,還有許多糟糕的產品。比方登錄銀行體系、零售收銀臺的結賬流程,或醫療渠道,界面仍舊老舊、漏洞百出、體會糟糕。換句話說,咱們還沒把該寫的軟件都寫完。
John Collison:令人震驚的是 UI 這么多年簡直沒變。咱們今日仍然在瀏覽器里、Slack 里給 Devin 發提示,就像在 1980 時代玩 Zork 那樣輸入指令。什么時分咱們才干看到實在的 AI UI?
Scott Wu: 我整體的觀念是,每一波新技能都會閱歷這樣的階段。移動互聯網便是比方:開端的手機運用看起來就像是網頁搬到小屏幕上,但跟著時刻推移,才開展出豐厚的接觸交互和杰出的 UX 科學。
我覺得咱們現在正處在相似的階段。曩昔幾年首要是用 AI 代替現有流程;而現在開端呈現一些生成式的交互流。最簡略的比方便是,許多產品底部加了一個談天框,用戶不必點菜單,直接在里邊問就能找到功用。這僅僅最根底的一種方法,未來會有更多立異。
John Collison:我想到的另一個類比是:晶體管和芯片發明后,咱們很快意識到“全部都需求嵌入核算機”。轎車、洗碗機都裝上了小電腦。相似地,未來全部信息在被消費前,都會經過一次 transformer 模型的處理。
Scott Wu:AI 和曩昔幾波技能浪潮有一個一同的不同。不管是個人電腦、互聯網仍是手機,它們都有兩個一同特征:
硬件門檻:有必要先把調制解調器、電腦、手機分發出去,讓咱們先能上網、能用設備。
網絡效應:互聯網要比及你的朋友、飯館、信息都在網上時,才實在好用。
但 AI 沒有這兩個問題。它是純軟件,只需技能對某個人有用,它就能在“單人方法”下當即供給巨大的價值。所以你會看到,只需 AI 產品能跑起來,就能馬上對全部人有用。
這也是為什么簡直每隔幾周,就會有人宣告他們是“從 100 萬到 1 億用戶增加最快的公司”。由于 AI 的擴展性太快了——一旦成功,就能馬上惠及全部人。
不過,也因而現在產品端呈現了滯后。我以為,即便把今日的模型才干徹底凍住,不再有新的模型或研討打破,產品層面仍然有十年的前進空間。
曩昔,產品開展和技能分發是同步推動的;但 AI 則不同。它的才干忽然一會兒就擺在那里,咱們才在短短兩年(乃至假如算上最近的 agent 才干,其實不到一年)的時刻里團體考慮:咱們應該怎樣規劃正確的用戶體會?
所以說,產品立異會花更多時刻,咱們還在消化。
John Collison:你的 AGI 時刻表是怎樣的?
Scott Wu: 我以為咱們現已有 AGI 了。
這聽起來像惡作劇。2017 年假如你問“咱們有 AGI 嗎?”,答案肯定是沒有。現在假如你問這個問題,咱們的榜首反應是:“先界說一下什么是 AGI。” 所以開端各種不置可否的答復。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沒錯。究竟 Devin 能幫你點 DoorDash,這聽起來也像 AGI。盡管這帶點戲弄,但我的實在主意是:人們常說的那種“快速奇點”和“超級智能”,我猜在近期不會產生。由于正如咱們之前評論的,還有許多實踐國際的問題需求處理:究竟要處理什么問題?怎樣界說“成功”?
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個二進制問題。咱們會不斷推出更多改善,這些體系會越來越強,但至少在未來幾年,不會呈現某種忽然的斷點式躍遷。
收買 Windsurf:只用了三天,包含不歇息的周末
John Collison:咱們有必要聊聊 Windsurf,這個收買看起來產生得太快了。說說全進程吧。
Scott Wu: 咱們在同一時刻看到新聞,說 Google 要收買 Windsurf(盡管嚴厲意義上并不是直接納買)。那是周五,咱們跟咱們相同,當天才聽到音訊,前一晚只聽到了一些傳言。
當天下午咱們就在評論:“咱們要不要做點什么?” 在 AI 作業,忽然冒出一些張狂的新聞并不稀有,但這次特別和咱們的范疇直接相關,所以咱們仔細考慮了這個主意。
咱們當晚就自動聯系了 Windsurf 的新辦理團隊——Jeff、Graham 和 Kevin,并在晚上見了面。聊下來咱們很快得出一個定論:假如要做這件事,那 最遲有必要在周一早上完結。由于客戶們現已在慌了,團隊成員也在想,“我究竟還有沒有作業?” 整個局勢就像一塊正在消融的冰塊。
假如比及周四而不是周一,客戶或許就會撤銷合同,職工也會去其他公司面試。所以咱們決議,已然要做,那就整個周末不眠不休地推動。
那周六咱們根本上達成了開端的握手協議,接下來便是法令和合同的細節要處理。周日晚上咱們簡直是徹夜未眠。
John Collison:周六晚上你們也熬夜了嗎?
Scott Wu: 周六只睡了幾個小時。其實 Jeff、Graham 和 Kevin 前幾天現已閱歷了很困難的時刻,他們來商洽時原本就現已嚴峻缺覺。咱們原本達觀地以為周日晚就能簽好文件,然后能夠把精力放在錄制視頻、安慰團隊、對外宣告這些作業上。但終究仍是到周一上午 9 點才簽下,由于咱們和律師們一晚上都在處理各種細節。
終究,咱們是在 Windsurf 的作業室錄的視頻。咱們其時說,不管怎樣,先把視頻錄了。
John Collison:你知道收買其實紛歧定要配視頻吧?
Scott Wu: 哈哈,當然,但有個視頻總之是功德。簽完文件之后,咱們馬上就在整體團隊面前宣告了音訊,并很快公開了這件事。那真是讓人振奮的時刻,我其實很享用這種瞬間。
John Collison:所以,你們是周五看到新聞,周一就簽署并宣告買賣。這意味著你們簡直是馬上就決議要買下 Windsurf 的剩余部分?
Scott Wu: 對,周五晚上咱們就聊透了。站在咱們的視點,這兒面有幾個特別好的點:
首要,咱們十分了解這個范疇,所以對產品和客戶沒必要再做過多盡調。其次,經過了解咱們發現,Windsurf 的中心研討和產品工程團隊的確去了谷歌,但其他功用團隊簡直完好無缺地保留下來,包含企業工程、根底設施、交給工程、商場拓寬、營銷、財政、運營等等。
而對 Cognition 來說,咱們的中心研討和產品工程團隊算是做得不錯,但在其他功用上的建造有些滯后。所以這剛好構成了一種天然的互補。比方他們服務的客戶里有摩根大通,而咱們有高盛……許多當地都能天然對接。
從一開端咱們就覺得這兒面有很有意思的協同價值,剩余的便是把細節敲定。
John Collison:所以你們收買的不僅是有范疇閱歷的人才,還有一套和 Devin 相鄰但不徹底重合的產品。這意味著你們能加速商場拓寬,也能擴大產品線,對嗎?
Scott Wu: 沒錯。并且產品層面上其實也有一些很天然的互補。咱們一向在考慮:異步產品(比方 Devin)和同步產品應該怎樣結合? 咱們曾想過要不要自己去做一些同步場景,但沒計劃獨自做一個 IDE,由于商場里已有幾家玩家。但經過這次收買,咱們發現其實有許多天然的符合點。
比方,咱們在收買完結后的幾天就發布了 Wave 11,里邊就包含了一些增強功用:
能在 IDE 里直接拜訪 DeepWiki;
能在 IDE 中調用 Devin 的代碼表明進行查找;
能在 IDE 中直接拉起署理。
這些都讓人感覺十分天然。
John Collison:那么六個月后,用戶會是買 Devin 時順帶取得 Windsurf,仍是別離購買?
Scott Wu: 現在還有待確認。咱們肯定會堅持兩個產品的哲學各自獨立:我以為同步和異步東西都會長時刻存在。但咱們會讓它們之間的整合更順利、體會更好。這樣一來,從客戶的視點看會簡略許多。
當然,假如有人只想用其間一個,咱們也會堅持挑選的靈敏性。
John Collison:在 AI 范疇,有一個頗風趣的現象,便是呈現了不少“49% 授權”式的買賣,來躲避收買或許被監管阻撓的危險。公司會購買某項常識產權的運用答應,一同保證他們需求的人才也能隨公司一同留下。 你覺得這種方法會在 AI 作業繼續下去嗎?
Scott Wu: 這是一個挺特別的時刻節點現象。我當然不敢說自己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是,每次都會冒出一些新的“把戲”。不管是法令結構、債款組織仍是合同條款,總會多一層新玩法。你會看到,之前是這樣,現在又變成那樣……這套元游戲自身還在不斷演化。
我以為在 AI 工業的頂層,的確存在必定程度的兩極分化。由于這些作業的確是跟著資源規劃而擴展的,越到后邊“游戲”就越大。對大多數公司來說,問題便是:你是覺得自己能單打獨斗做到那里,仍是要與其他公司協作,一同走下去?
John Collison:所以你的意思是,不管是傳統的并購,仍是這種新式的“授權式并購”,都或許越來越多?
Scott Wu: 對。我乃至有一個“小熱觀念”:當然,AI 范疇也會有不少中等規劃的成功事例,但比較之前的工業浪潮,這一波更傾向于“要么成為超大規劃玩家,要么就出局”。所以有些公司會挑選背注一擲沖擊超大規劃,另一些則會挑選和他人協作。
John Collison:Windsurf 團隊參加之后,Cognition 的文明原本就很激烈。比方你們周末也作業,就像這次收買要約。
Scott Wu: 是的。咱們很清楚,這種文明并不合適全部人。大部分人參加后都很振奮,但也有一小部分挑選承受補償脫離。咱們的原則是:有必要讓咱們“自愿挑選”參加這種文明,由于說實話,這并不是合適全部人的。
John Collison:你期望他們挑選參加的究竟是什么?
Scott Wu: 是挑選參加這種高強度的文明,以及咱們正在尋求的雄心壯志的方針。
從營收體量來看,或許有人會稱咱們是中期乃至后期公司,但從咱們的視點看,咱們仍然處于前期階段。由于未來還有太多要去構建、要去完結的東西。已然是前期階段,團隊成員就有必要樂意面臨不確認性,樂意每周承受全新的應戰,并樂意支付更多時刻和盡力來保持這種文明。這是咱們堅持的一個中心點。
當然,不管怎樣,咱們都會保證每個人都得到妥善的照料。
John Collison:你每天都在運營你有史以來最大的公司,就像我在 Stripe 相同。你是怎樣快速學習怎樣當 CEO 的?
Scott Wu: 我還有許多要學的。曩昔咱們對某些功用投入缺乏,現在正在補課。我不太信任所謂的作業教練,但我從同輩和朋友那里學到許多。他們在做相似的作業,能夠十分坦白地溝通困難。
比方 RAMP 的 Eric 和 Karim,還有我曾經的合伙人 Vlad(Lunchclub 創始人),以及許多數學比賽圈的朋友們。我能夠直接跟他們說:“這件事徹底搞砸了,我不知道怎樣辦,你們有相似閱歷嗎?” 這種對話幫了我許多。
John Collison:終究一個問題:你的信息獲取方法是怎樣的?
Scott Wu: 我覺得 Twitter 仍然是科技新聞的最佳來歷。盡管現在算法里視頻許多,越來越像 TikTok,但我根本不看視頻,最多看幾秒。所以假如做視頻內容,要能在前三秒、無聲的狀況下傳達中心信息。
AI 對我的信息獲取的影響,其實也首要便是 Twitter 算法。
John Collison:那你有沒有用 Devin 來幫你做信息收拾?
Scott Wu: 還沒有,但這是個好主意。比方讓 Devin 每天跑一個 GitHub Action,生成晨報,就像總統的每日簡報相同。這塊還有許多優化空間。
參閱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mKkNmnoEvw
本文來自微信大眾號 “AI前哨”(ID:ai-front),作者:Tina,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