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國家戰役留念館里,二戰展廳入口處放著一面旭日旗作為腳墊。
2013年,改為投影,但凡進入觀賞的游客必定要踩著“日本軍旗”曩昔,算是非常記仇了。
日本外務省屢次反對澳大利亞的“凌辱”行為,乃至安倍晉三也提出了反對,但澳方置之腦后。
日本人跳腳就跳腳好了,自己干過什么自己心里沒數?裝什么純。踩一下怎么了,日本人配講什么本質?
澳大利亞國家戰役留念館,還有一點也讓日本人受不了。一般這類留念館都會傳遞一種觀念--“永不再戰”。
但澳大利亞可沒有這樣的“高度”,它不只不表現“永不再戰”,并且還承受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波音等軍火商的贊助。
2023年2月14日,英國《衛報》發文批判澳大利亞的戰役留念館與“永不再戰”理念各走各路。
《衛報》為什么會留意這些工作?這最好去問問日本外務省給了多少稿酬。
日本犯下的罪過可謂作惡多端,在我國之外,還有許多國家也是受害者。
即便是遠離大陸的澳大利亞,也沒有能逃過日軍苛虐。
1942年2月19日,日軍對達爾文港發起了毀滅性空襲,形成上千名澳大利亞軍民罹難。
日本水兵飛行員淵田美津雄還放肆地說,這是“大錘砸雞蛋” 。
兩周后,日軍對布魯姆發起空襲,形成88人逝世。
隨后幾個月,湯斯維爾、凱瑟琳、溫德姆、德比和黑德蘭港等澳北區域接連遭到日軍空襲。
悉尼和紐卡斯爾在1942年5月和6月遭日軍潛艇進犯。
直到美軍趕到,澳大利亞形勢才平緩下來。
日本在東南亞開戰的三個月內,有22376名澳大利亞武士(21649名戰士和護理、354名水兵、373名空軍)成為戰俘 。
在新不列顛、安汶、新加坡、帝汶和爪哇被俘的澳大利亞人,有超越8000人被日本人殺戮或虐死。
對澳大利亞人影響最大的便是這張相片。
1943年10月24日下午3點,在新幾內亞被日軍俘虜的澳大利亞陸軍中士倫納德·西夫利特在艾塔佩海灘被日軍斬首。
揮刀日本軍官命令讓一名戰士在現場為他攝影。
1944年4月,美軍在一具日軍尸身上發現了相片,這也是僅有一張澳大利亞戰俘被日軍虐殺的相片。
當這張相片被刊登在了澳大利亞的報紙上后,這個人口只要700多萬的國家,竟有100多萬人要求上戰場消除日本鬼子。
該相片現保藏于澳大利亞國家戰役留念館,觀賞者看了無不感到震動。
莫非在某些人眼中,澳大利亞安排中學生觀賞留念館,看看日本人的罪過,這也是“仇視教育”?
戰后,日本人所犯下的反人類罪過才被很多發現。
它們用砍頭、活埋、挖心的手法殘殺戰俘,受害者包含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
乃至還有日本食人事情--
1945年2月23日至3月25日期間,駐扎父島的日軍殺戮了八名美國水兵飛行員戰俘,并肢解、烹食了其間五具尸身,久久干國產用來“鼓舞士氣”。
父島離東京約980公里,是小笠原群島主島,早在1921年,日軍就在父島建造炮臺。
與其它島嶼上糧草隔絕、餓殍遍野的日軍不同,父島和日本本鄉的運輸線一向疏通狀況,它也不在美軍跳島戰術途徑之上。
該島守軍不只糧食足夠,還能得到蔬菜、肉類,乃至清酒。
但駐軍司令立花芳夫中將等人卻想吃人肉,將戰俘當成“下酒菜”。
9月3日,立花芳夫向美軍屈服時,隱瞞了日軍吃人肉的罪過。
1946年1月,日本少佐堀江芳孝在審問中告知了食人行為,美軍這才展開了對失蹤飛行員的全面查詢。
1946年8月5日,戰犯審判開庭。
法官們卻在《日內瓦條約》找不到怎么賞罰食人的條款。
也便是說,日本人的暴行之殘暴程度超出人類設定的戰役罪過。
25名日軍被告,終究立花芳夫等5名主犯被判死刑。宣判時,扒光了他們的衣服,只剩一條兜襠布,以示凌辱。
日軍對其它盟軍戰俘的虐殺手法也是極為殘暴。
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的坤甸、泗水、巴厘巴板等地,日軍張狂殘殺華人、荷蘭人、澳大利亞人和盟軍戰俘。
日本潛艇擊沉荷蘭商船后,把船員和護理會集潛艇甲板上射殺,剩余的人用繩子綁在甲板上跟著潛艇下潛,以此取樂。
1971年裕仁天皇拜訪荷蘭時,其座車被荷蘭人潑糞潑尿,擋風玻璃被砸碎,裕仁種下的“友誼之杉”被荷蘭人砍倒,根部灑上濃鹽酸。
荷蘭人這么恨日本人,還有慰安婦的問題。
柏西·科維納斯女士(左二的小女子),她生于1938年。她的父親是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牧師,隨軍駐扎在印尼爪哇島。
1942年,日本兵抓走了她的家人。她的父親被關進了萬隆日軍戰俘營。母親、姐姐和她被送到爪哇島戰俘家族會集營。其時,她才4歲。
荷蘭人計算,其時共有4.2萬名荷蘭武士被捕,近10萬名家族被關押在會集營。
日本兵每天從會集營女眷傍邊帶走50名白人婦女,進行輪奸,每次還要換人。
有一次,日本兵要帶走兩名十二歲左右的女孩,她們嚇得跪在地上哭。
兩位“阿姨”自動站了出來,要求替換她們。
科維納斯女士回想,第二天,一名“阿姨”回來后,眼眶淤青,臉被打腫,身上的衣裙被撕破,手臂、腿上久久干國產滿是傷痕,精力潰散……
另一位“阿姨”卻再也沒有回來,日本人沒有任何解說,也沒有人敢問。
后來,她才知道,失蹤的“阿姨”成了慰安婦,送給各地給日軍享受。
而無恥的日本人卻說她們是“自動”要當慰安婦的。
她的母親也曾當著她的面被日本兵浪費過,這些童年陰影伴隨著她的終身。
令科維納斯女士感到氣憤的是,當這些二戰白叟連續逝世后,現在的荷蘭人好像忘了這一切。
她說,“日本人在二戰時對戰俘及其家族做出慘無人道的事,我不能再保持沉默,這段前史要讓全國際的民眾都知道。”
西方人的前史回憶為什么被一點點抹去?
舉個比如,2021年,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馬克·拉姆塞耶在學術期刊上宣布論文將“慰安婦”受害者稱為“自愿賣淫女”。
他便是日本外務省贊助的學者,為了點補貼,不吝出賣良知,為日軍罪過洗白。
這種被收購的,對前史信口雌黃的學者在西方還大有人在。
而西方政客,尤其是美國,為了當下的“美日同盟”需求,慫恿日本人將自己打扮成原子彈“受害人”
澳大利亞仍是挺執著的。
荷蘭裔澳大利亞人奧赫恩(Jan Ruff-O'Herne)。便是當年的白人“慰安婦”之一,澳大利亞媒體也愿意為她發聲,控訴日本。她一向跟日本人奮斗到了2019年(96歲)
上一年,澳大利亞拍照了電視劇《深化北方的小路》,取材于同名小說。
小說敘述澳大利亞醫師多里戈·埃文斯在二戰中成了日軍的俘虜。
他每天要在戰俘營被逼協助日本人選擇規則人數(有勞動能力者),去建筑泰緬鐵路。
在這條“逝世鐵路”的建筑過程中,每天都有澳大利亞戰俘由于毆傷、饑餓、熱帶疾病而死去。
假如不是像埃文斯這樣的一百多名醫師在私自救治傷員,澳大利亞戰俘逝世人數將遠不止8000多人。
支撐他活下去的動力是,他與叔叔的妻子艾米的愛情通訊。
小說作者理查德·弗蘭納根的父親是日軍戰俘營中的第335號戰俘。
當年在日軍屈服后,澳大利亞還回絕承受屈服,澳軍用極點手法報復了日軍戰俘,乃至動用了火焰噴射器。
但即便是這樣,也賠償不了日本人對國際所犯下罪過之如果。
而日本人卻在不停地曲解前史,推翻前史,篡改前史,毫無悔過之意。
所以澳大利亞人將日本旭日旗放在戰役留念館門口踐踏,有什么不對嗎?
以南京大殘殺為布景的電影《南京照相館》上映以來,引發了觀影熱潮。
但是,網上的魑魅魍魎卻慌了,在各大平臺網暴這部電影,將銘記前史曲解為“仇視教育”,揚言抵抗。
其實,我國哪有什么仇視教育,咱們只不過是將日本犯下的滔天罪過講給下一代聽,讓他們建立正確的前史觀。不然,咱們便是失責。
咱們在銘記前史的時分,并沒有去凌辱日本。
咱們仍是太文明晰,澳大利亞的做法,或許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