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孝昌縣1萬余畝再生稻已進入老練收獲期,當地農戶正搶抓晴好氣候收割頭茬再生稻,保證顆粒歸倉。
走進孝昌縣衛店鎮南新村,金黃的稻穗沉甸甸地鋪滿整片郊野,微風中翻起層層稻浪,4臺收割機正對頭茬再生稻進行收割,機器在稻田里來回絡繹,通過脫粒、別離、清選等流程后,秸稈碎屑從后方出雜口處飄出,金黃的稻谷則被“盡收囊中”。
“合作社本年種了500多畝再生稻,產值很不錯。通過科學栽培和辦理,及時預防了病蟲害,第一茬均勻畝產能到達1400斤,第二茬均勻畝產能到700斤,算計畝產可以到達2100斤。”孝昌縣景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楊路說。
這兒的稻田收割后,規整保留著必定高度的稻樁。在頭季稻收割后,稻樁可重新發苗、結穗,完結再收一季。比較傳統雙季稻,再生稻具有省工、省種、節水、增效等優勢,既能削減工時與本錢,又能進步農田單位面積產值。
“合作社種再生稻現已5年了,咱們的再生稻收割方法和一般水稻不同,留茬高度離地30到35厘米,便于第二茬生根發芽,9月20日左右再生稻第二茬將齊穗,10月下旬第二茬就可以收割了。”楊路說。
在田邊,農技手正控制著收割機,將剛剛收自拍色拍亞洲在線視頻割的稻谷傾瀉到等候的貨車上。一車車金黃色的稻谷滿載著豐盈的高興,被送往鄰近的烘干廠。得益于農業機械化的推行,本來需求很多人力的500多畝稻田,現在只需五六個人就能高效完結作業。
“一臺機器幾分鐘就能割完1畝地,一天能收80多畝,糧食損耗少。這500多畝水稻,咱們4臺機器,1天就可以收完。”農技手徐義泉說。
近年來,孝昌縣繼續推行水稻栽培新技能和機械化技能,充分利用再生稻“一茬收兩季”的共同優勢,活躍推行再生稻栽培,不只讓土地釋放出“兩層效益”,更使再生稻成為助力農人增收致富的“黃金工業”,為現代農業的高質量開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陳澤潤 丁天樂)
【責任編輯:黃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