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桐 通訊員 唐星星 楊勘
“曾專家,我家的玉米棒子變形,問了好多人,都不知道怎么治,快來幫助看下。”
“好,立刻過來?!?/p>
8月15日10時,接到孝南區朋興鄉周港村種糧大戶羅海棠的求助電話,孝感市農技推行中心植??瓶崎L曾俊帶著搭檔高洋、管維康趕了曩昔。
在羅海棠家的千畝玉米基地,曾俊掰開一個玉米棒,只見玉米粒上長滿了大小不一的瘤狀物,“是玉米瘤黑粉病在作怪,它在土壤里、秸稈上越冬,隨氣流傳達,高溫高濕、干濕替換氣候下簡單發病,能‘吃’光玉米粒?!?/p>
曾俊現場開“藥方”:將基地玉米改成青儲飼料出售,盡量削減丟失;后期采納輪作,改種其他糧食作物;再種玉米時,挑選抗病品種,在玉米抽雄前打藥防病。
曾俊耐性解說,羅海棠連連允許。一旁,高洋用手機記載,管維康收集病菌標本。回到單位后,咱們趕忙檢測病菌、編排視頻。
很快,這條“冒著熱氣”的短視頻在微信視頻號上發布?!翱吹枚?、學得會、用得上!”孝南區種糧大戶樂武林的點贊,道出了亞洲精品極速在線很多糧農的心聲。
這指尖傳遞的“及時雨”,曾是孝感糧農的一起期盼。“以往靠參與訓練學技能,次數少、時效差,有時還聽不懂。遇到難題找農技員,他們常常忙不過來。”樂武林直言。
孝感市農技推行中心負責人坦言,因農技員缺乏、下基層不行,曩昔農技服務覆蓋率僅有三成。去年底,該中心倡議拍照農技服務短視頻,打通農技服務“最終一公里”。但是,攝制短視頻費時吃力,咱們感覺是額外負擔,沒人愿動。
起色始于一場刀刃向內的變革。該中心建立短視頻作業領導小組,“一把手”掛帥,班子成員齊上陣。20多位青年技能骨干被編入四個創造小組,以“導師+科室+團隊”形式合力攻堅。查核機制同步出臺:雙周例會、季度查核成績與評優提高掛鉤。一起,舉行青年夜校,約請專業教師授課;建立青年突擊隊,發揮黨員帶頭作用。
“作為一名農技員,只有助農增產增收,才干贏得他們信賴,才干完成自我價值。”身為黨員干部,曾俊帶領團隊成員勤學新技能,從腳本創造到拍照編排,每天作亞洲精品極速在線業10多個小時,練就了“脫稿解說”“2小時成片”的身手。
合理咱們預備大干一場時,新問題呈現了:視頻播放量很低,粉絲增加緩慢。
“沒人看,盡力等于白搭!”曾俊和搭檔們進村入戶問診,找到癥結:“不接地氣,看不懂”“不知道,沒看過”。視頻創造團隊“對癥下藥”:對接縣鄉農技員和村干部,及時了解農人需求,提高服務的精準性和知曉率;精心打磨腳本,豐厚視覺元素,讓視頻表達更淺顯、更直觀;約請“土專家”“致富能手”一起創造,增強視頻內容的針對性。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次,安陸市孛畈鎮皇帝崗村水稻葉片大面積發紅,村支書熊傳付向安陸市農技干部求助。曾俊團隊得悉后,趕去揪出真兇——稀有的赤斑黑沫蟬。他們用樸素的言語、豐厚的畫面介紹害蟲長相、繁衍習性及防治辦法,視頻播放量達5.7萬次,吸粉263人。熊傳付感嘆:“拍個短視頻,比咱們跑斷腿都管用!”
到8月15日,該中心已發布短視頻175條,總播放量超越100萬次,農戶求助呼應時刻從本來的2至3天縮短至半響以內。農人紛紛表示,農技員離他們越來越近了。
【責任編輯: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