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男籃亞洲杯淘汰賽的硝煙升起,中國男籃與韓國男籃這對老對手的姓名再度并列于四分之一決賽的簽表之上。曾幾何時,中韓比武就是亞洲籃壇的巔峰對話,是很多球迷心中經典的代名詞。但是年代流通,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參加,西亞實力的興起,稀釋了這對宿敵在最高舞臺上磕碰的濃度與烈度,舊日榮光漸成回憶。
本屆亞洲杯開賽前,外界多以為黎巴嫩更或許成為中國隊八強戰的絆腳石。中國男籃以小組頭名晉級契合預期,黎巴嫩卻被韓國隊小組賽末輪的三分暴雨完全澆熄。韓國隊全場38次三分出手換來22記穿心箭,正是這場精準到可怕的投射盛宴,鋪就了通往這場中韓大戰的紅毯。
與相同面臨應戰的中國隊類似,本屆韓國隊可謂“哀兵”。他們是本屆賽事中少量沒有歸化球員壓陣的部隊之一。禍不單行,傷病陰云一直籠罩:上賽季KBL聯賽MVP安永俊因傷憾別12人名單;李政玹在小組賽階段傷退,現在現已回國;備受等待的呂俊熙雖在末戰對陣關島時復出10分鐘,但其膝傷后尚存幾成功力,仍是個巨大的問號。
后羅健兒年代,韓國籃協受困于財務壓力,一直未能敲定新的歸化人選。這種“被逼回歸”,卻意外讓韓國籃球找回了從前令東亞對手心悸的看家本領。整屆賽事,麻豆床傳媒他們進攻形式明顯:三分球出手比重高達47.9%,籃下出手比重卻低至15.9%。那場對黎巴嫩的22記三分并非偶爾爆發,而是戰術系統堅決履行的成果。舊日那支以精準投射撕裂防地的韓國隊,已然復蘇。
面臨這支投射至上的韓國隊,中國男籃的防衛戰略明晰:全力緊縮其三分出手空間,迫使其更多挑選功率較低的中距離或深化籃下完結。履行層面,需求隊員們整場堅持對無球人的高度專心,堅決損壞其習氣節奏。在人員輪換上,運動才能超卓的鋒線球員應取得更多時刻,這不僅能提高換防彈性,更能以體型優勢遏止韓國隊拿手的籃下錯位進犯。
小組賽階段,中國隊的防衛并非無懈可擊,內線護筐與防擋拆功率尤需提高。但韓國隊的進攻風格剛好無法擊中中國隊的痛點。數據印證了這一點:中國男籃在約束對手定點時機方面體現杰出,僅讓對手14.5%的進攻源于定點,此數據高居16支參賽隊之首。
反觀韓國防地,全體身高偏矮且內線老化,迫使其主要選用沉退縮短戰略維護禁區。這一戰略效果顯著,他們將對手內線命中率限制在54.5%,高居一切球隊第二。但是麻豆床傳媒硬幣的另一面是,韓國隊此前四個對手在中距離和三分線外都取得了可觀的命中率。這意味著,中國男籃的外線射手群將取得良機。若能連續小組賽超越40%的三分命中率,韓國的防地必將捉襟見肘。
此外,韓國隊也或許當令祭出聯防。中國隊在小組賽對陣約旦時,一度在破解聯防時受挫。此役面臨韓國,能否在攻聯防的流暢性與功率上完成打破,將極大影響中國隊的進攻體現。
紙面實力上,中國男籃無疑占有優勢。但韓國隊的特質,正是其深植骨髓的耐性,越是身處窘境,越能爆發驚人能量。當陣型殘損、不被看好時,他們反而最風險。
因而,這場宿敵間的磕碰,輸贏天平雖略有歪斜,卻遠非定局。堅持專心做好自己,讓成功成為瓜熟蒂落的成果,這才是中國男籃的取勝之匙。
(體壇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