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黃昏時分,應城市城中大街新河社區文體活動中心廣場上,77歲的居民曾慧珍正熟練地在太極揉推器上訓練。緊挨著文體中心的老縣河河邊休閑綠道上,居民們三三兩兩散步嘮嗑,一派愜意現象。
“現在飯后除了能圍著老縣河散步,還能在文體中心訓練身體,日子舒坦多了!”曾慧珍指著占地400余平方米的社區健身苑笑著說。
從一個人的笑臉到一個社區的蛻變,點點滴滴的改變,正是應城底層處理成效的最生動注腳。現在的應城市,正將底層處理“末梢”改變為服務大眾“前哨”,深入大眾、傾聽民意、辦妥實事,讓底層處理更接地氣、更有生機。
舊貌換新顏織密民生美好網
“社區文體廣場曾經是拋棄庫房,環境欠好,更不談休閑文娛。”曾慧珍口中的新河社區文體廣場,前身是一處擱置多年的團體企業廠房。
“晚年人多,吃飯日子不方便。”“缺休閑文娛運動場所。”……為讓擱置資源“活”起來,社區黨委經過座談會、屋場宅院會等方法廣泛尋求民意,咱們一致同意將擱置廠房改建為社區文體活動中心和美好食堂。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新河社區向應城市城中大街報告,及時對接該市文旅局,成功爭奪到湖北省全民健身雙創工程項目,老舊廠房迎來重生。
改造后的健身苑區分親子互動區、青少年體能訓練區等七大功用區,裝備智能雙位太空散步機、蹬力訓練器等16類專業器件,成了居民日常訓練的“打卡地”。
硬件晉級了,“軟件”服務更要跟上。為打通服務大眾“最終一米”,社區探究樹立“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安排系統。
“居民住進樓房后,處理服務面對新應戰。”新河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國宏介紹,為把服務精準送到每家每戶,社區依據實際情況,選定黨員中心戶,讓一名黨員處理5層樓、對接20戶居民。社區網格員每日造訪,在閑話家常中捕捉大眾日子難題。
“本年以來,社區共處理居民反映各類民生訴求25件,處理事務103件,調停鄰里膠葛3件,居民鄰里關系更和諧了。”張國宏說。****亞洲三級在線動漫圖片**
據悉,到現在,應城市71個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4800余名黨員干部編入社區網格展開便民服務。全市各級下沉黨員累計招領“小愿望”274個、完結236個,325名困難團體與黨員干部1對1進行結對幫扶,造訪慰勞共510余次,大眾取得感、美好感、安全感繼續增強。
解紛有良方筑牢安全壓艙石
“每天早上5點半就有人在煙應南路用鞭子抽陀螺,期望下降噪音,望有關部門核實處理。”8月上旬,市民陳女士的12345熱線電話觸發了城北大街綜治中心“適意驛站”高效呼應機制。
驛站敏捷發動“上下聯通底層處理網”,以大街綜治中心為中樞、25個村(社區)綜治工作站為前哨,30分鐘內就確定噪音聲源。北十村村委會主任李珊當即聯絡交流,得到當事人的了解回應,市民陳女士反映的問題方便的處理。
這樣的高效處置,源于機制立異。“適意驛站”立異打造“1+5+N”工作法,以全國榜樣公民調停員舒元平領銜的12人金牌調停團隊為中心,樹立“大眾點單、中心派單”呼應機制,配套五步適意工作法和N項特征服務。西十村“鄉民茶敘室”里清茶化心結,魏河村“鄉賢評理堂”中鄉音解紛爭……城北大街綜治中心正不斷從“對立中轉站”向“多元共治體”改變。
為進步底層處理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把問題處理在底層、化解在萌發狀況,應城市堅持市級引領、鎮級攻堅、村級提質,一體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建造,以“三個戶戶”常態化為抓手,將全市科學區分為17個鎮級、293個村級、609個單元網格。
由“(村)社區干部+網格員+民(輔)警+法律顧問+調停員+鄉賢”組成的調處化解微小組,孵化出“五老議事”“老田說事”“棗林議事”等品牌調停室,涌現出“接訪紅人”田想亮、“編外法官”黃良鵬、“和事佬”魏江維等大眾認可的調停名人。
“本年以來,市鎮兩級綜治中心招待大眾來訪2134人次,掛號受理對立膠葛1973件,調處化解或依法處理完結1948件,化解率98.7%,大眾滿意度達98%以上。”應城市綜治中心主任賀意介紹。
朝夕常關照繪就溫情同心圓
8月15日上午8時,江河村美好食堂內熱火朝天,工作人員正忙著打包早餐。送餐員呂貴發駕著三輪車,駕輕就熟來到86歲的吳氏家,將暖洋洋的包子、清粥和小菜遞到白叟手中。
“年歲大了,煮飯亞洲三級在線動漫圖片不方便,現在每天有人送飯,真是幫了大忙!”吳氏感謝道。
“江河村有687名60歲以上白叟,其間80歲以上白叟150名。這些白叟大多日子自理能力較差,子女不在身邊。”江河村黨支部書記呂志峰說,2022年5月,該村建立村自愿服務隊,繼續展開“情暖落日尊老敬老”自愿服務項目,得到鄉民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為晚年人供給日子照顧、心思勸慰,咱們還對接了省內高校、社會團體,引進社會和專業力氣。”自愿者黃秋梅介紹。
把黨的安排優勢轉化為底層處理效能,江河村“兩委”班子,深入大眾、傾聽民意,整合各類資源,統籌各方力氣,齊心協力,把功德辦妥、實事辦實。
2016年起,江河村繼續開設愛心保管班處理暑期“關照難”“教育難”問題;2021年起,每當端午節、重陽節、臘八節,村里安排高齡白叟團體享受愛心餐;2023年末建成村級美好食堂,采納“會集收購+社會捐獻”形式保證食材,每天為18位日子不方便的白叟送餐;2023年4月起,每月25日安排老理發匠等自愿者展開“義剪銀絲”活動;本年6月,該村在應城市科協的協助下,爭奪上級項目資金,投入13萬元建造的村級科普館投入運營。
聚集“一老一小”團體的需求,應城市環繞“幼有善育”“老有康養”等范疇不斷立異實踐,依托青年之家、社區活動中心開設23個保管班,建成美好食堂48個,293個村(社區)完成晚年大學教學點全掩蓋。
近年來,應城市繼續探究樹立健全對立膠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便民服務聯動、困難團體聯幫、文明新風聯創機制,一體化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建造,堅持和開展新時代“楓橋經歷”,以愈加務實的行動,讓底層處理更有深度、服務民生更有溫度。應城市接連七屆(28年)獲評全國綜治(安全建造)先進單位,四奪“長安杯”;先后獲評安全我國建造演示縣市、安全湖北建造演示縣。(通訊員孫縉、段汶妍、陳雪)
【責任編輯:左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