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學者吳真新著《暗戰:一個墨客的文明抗戰》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舉辦首發式。我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吳真、鄭振鐸曾孫鄭煒昊、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頂峰楓,三位學人環繞書本史、戰役中的文明危機以及鄭振鐸不為人知的故事等議題打開對談。文史研討者、圖書修改宋希於擔任主持人。

《暗戰:一個墨客的文明抗戰》 吳真 著 日子·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暗戰:一個墨客的文明抗戰》聚集1937年-1945年上海淪亡時期,聞名學者鄭振鐸以墨客之軀進行的文明抗戰。當炮火炸毀家鄉、日軍有組織搶掠中華典籍之際,他挑選留守“孤島”,承受著“未赴后方”的誤解與品德焦慮,將“保全民族文脈”視為贖罪與報國之路。他聯合“文獻保存同志會”,斡旋于敵偽、書商、藏家之間,分秒必爭搶救瀕危古籍善本。
兵火之難,水深火熱,也必定是古籍善本的修羅場。而這場沒有硝煙的“暗戰”,既是與日寇秘而不宣的文明掠取的存亡比賽,也是對“濁世墨客何故守土”的魂靈拷問——于至暗時間,以書本為兵器,看護中華文明不絕如縷的星火。作者吳真十五年深度發掘中日檔案,初次完好復原了這場“不見硝煙的文明捍衛戰”。

鄭振鐸(1898—1958)是我國現代聞名學者、文學家、藏書家,更是抗日戰役時期的文明看護者。
“我在躲藏里所做的事,或許比揭露訪求者更多更重要”
本就是廣東人的吳真,開場白將《暗戰》一書比作“十五年煲成的湯”?!皶麨槭裁唇小栋祽稹??1945年抗戰一完畢,鄭振鐸先生就宣布了長篇文章《求書日錄》,文中有兩句話,他說自己是‘從劫灰里救全了這些文獻,從敵人的手里奪下了它們?!硪痪湓捰|發了這本書的文眼,他說自己‘在躲藏里所做的事,或許比揭露訪求者更多更重要?!?/p>
吳真
鄭振鐸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十分聞名的“五四”干將。吳真回憶說,1932年鄭振鐸轉入燕京大學,開端研討古代戲曲、小說、俗文學,“這時候他呈現了一個轉向,轉向了古籍。這是‘五四’同仁都不太認可的。1937年全面抗戰迸發后,亞洲歐美自拍在線A他屢次呼吁我們在實際抗戰之外,特別知識分子應該量力而行地去捍衛古籍。但其時他的朋友都以為這其實是一種迂言的情緒,有點好大喜功或許比較悠遠的呼聲?!?/p>
吳真現場展現的PPT內容
而事實證明,這絕非墨客的杞人憂天。吳真屢次赴日本查閱防衛省檔案,發現日軍曾建立“兵志收拾班”系統性搶掠我國文獻,如侵占廣州中山大學史料;日本大使館書記官清水董三擔任監控鄭振鐸;1944年,漢學家長澤規則在東京私辦“明代史料展”,將嘉業堂藏書作為“戰利品”展出,甚至在戰勝后二次藏匿古籍于神奈川鄉下。
書中提及,1941年,3萬冊古籍需從上海運往陪都重慶。面臨日軍封閉,鄭振鐸避開官方途徑,聯合我國書店郭石麒假裝郵包,以2790封“一般商業函件”混入日常郵件寄往香港,由許地山孤軍獨戰接納。吳真經過檔案復原:“每天郵包署名僅一‘鄭’字,許地山獨守香港大學圖書館,一包一包親手轉移”。

遺屬將鄭振鐸生前一切藏書捐贈給國家,圖為1958 年的褒獎狀
吳真以為,尤為值得注目的是鄭振鐸在古籍搶救中展現出的逾越年代的學術眼光:他打破傳統藏書家唯宋元本至上的觀念,明確提出“我輩收書,不重表面,不重古玩,唯以有用及保存文明為主”。他高度重視晚清別集、地方志、地圖等文獻,以為它們“足以考見近百年來之世變”,其史料價值在某些宋元本之上。收買嘉業堂藏書,正是看中其間很多孤本及富含政經軍事、倭寇史料等明初刊本的價值。這種以“修養民族文明、促進學術研討”為中心的“學術公心”,使他視建造齊備的、向大眾敞開的圖書館為國家公共事業,表現了知識分子的深邃遠見。
“恰如我在跋文里說,寫作這本書是我對自己從青年到中年十幾年尋書訪求旅程的回憶與總結。一起,我也想測驗敘述在抗戰時期,這些以書為工作的人們,他們的群像?!眳钦嬲f。
“場景猶如電影分鏡,極富戲曲張力”
鄭煒昊在講話時以為曾祖父在歐洲逃亡的閱歷,觸發了其詮釋文明話語權的危機感。1927年,鄭振鐸因批判當局被通緝,亞洲歐美自拍在線A逃亡歐洲,在大英圖書館目擊敦煌文獻被禁抄寫?!八c老舍、許地山輪番默背經文,然后躲進吸煙室憑回憶書寫下來。這段閱歷讓他警醒:若文獻丟失,我國恐重蹈埃及覆轍,本鄉文明研討反被歐美主導。”
作為當事者后人,鄭煒昊還饒有興趣地介紹了當年老一輩買書引發的家庭博弈。本來,鄭振鐸的薪水多用于購書,致使妻子高君箴嗜蟹卻無錢享受。所以,他創造“螃蟹掩護法”——領薪后先陪妻吃蟹,趁其大快朵頤時“拎小推車狂奔買書”,再返餐廳接人。“兩人一個滿手蟹黃,一個滿車舊書,挽手歸家?!?/p>
頂峰楓在講話時,盛贊《暗戰》打破了學術寫作范式,將商戰、諜戰、文明戰的三重博弈共冶一爐。比方,古籍是硬通貨,鄭振鐸需與美日組織競價、斡旋書賈囤積;一起埋伏于大奸細周佛海宅邸近鄰,“面不改色居虎穴”;更以學術眼光預判日方需求——發現日軍開端網羅地方志,他便搶先獲取了嘉業堂的軍事史料。
“吳真教師的寫作方法特別高深。比方書中‘1939年10月我國書店平行時空’一節,經過對比鄭振鐸與日本學者高倉正三(鄭的崇拜者)各自的日記,將他們同日下午在書店的活動雙線并敘。他們倆一連三天在同一書架前擦肩而過,卻未相見?!這場景猶如電影分鏡,左框鄭振鐸垂頭覓書,右框高倉正三探頭尋人,極富戲曲張力。”
“別的,我發現這本書的章節小標題大都奇妙化用了鄭振鐸、魯迅等的原文。首章‘書本的修羅場’源自鄭振鐸目擊藏書焚毀時‘紙灰漫天若墨蝶’的泣血記載,‘紙墨更壽于金石’則引自其呼吁影印古籍的宣言。第三章標題‘地火在運轉’,出自魯迅的《野草》自序。無不是以年代言語照應主題,增強了讀者在閱覽時的代入感?!表敺鍡髡f。

《暗戰》新書首發式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