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對象提供的封面新聞記者羅天一照片

承襲周漢,承襲唐宋,集歷代之精華,影響后世及周邊國家,這是明代制作漢服的特點。但是對于鐘毅來說,制作明代漢服的意義還不僅限于此。

對于喜歡漢服的人來說,明華堂制作的明漢服幾乎人人皆知。端莊穩重的服飾讓更多喜愛他漢服家族的網友親切地稱其為“棉花糖”。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國內第一個嘗試漢服定制的品牌。

2007年,年輕的港生鐘毅在廣州求學,并創立了名華堂品牌。15年過去了,鮮為人知的漢服文化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當初的無名工作室早已脫胎換骨,成為同袍制作漢服的“天花板”。

遵循傳統,勇于創新是鐘毅在制作漢服過程中遵循的原則。在鐘毅看來,漢服作為代表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更像是打開了一扇大門,讓世界看到中國獨特的美,詳細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

熱情的

期間大學組織社團活動推廣漢服。

漢服的啟蒙可以追溯到鐘毅的初中和高中。1985年,鐘毅出生于中國香港。在香港初中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他從課本中了解到中國民族服飾的魅力。在大陸上高中后,鐘毅經常與歷史老師交流有關中國歷史和近代史的一切。

鐘毅求學的年代也是港劇和古裝電影最繁榮的時期。在電視上,演員們優雅華麗的服裝給鐘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播下了興趣的種子。

在看了大量國內外影視作品后,鐘毅產生了一個很深的疑問:為什么日韓等國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中國55個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服飾,而漢族服飾卻不太常見?帶著這個問題,高中畢業后,鐘毅被廣州大學錄取,主修數字藝術和新媒體。“當時我就有一個決心,要把漢服作為自己的事業。”

年輕人充滿熱情。對于當時的鐘毅來說,漢服復興只是一個初步的想法,能做的事情并不多。大一的時候,他組織社團活動,讓大家穿漢服上街向路人宣傳。鐘毅不在乎路人異樣的眼光,但這種方式對推廣漢服作用不大。現在回憶起這段“黑歷史”,鐘毅也覺得有些好笑:“因為當時的衣服在造型上并不是真正的漢服,只能算是古董衣服。”

挫敗感讓鐘毅不得不反思類似活動是否過于膚淺,忘記了核心——漢服。“可能那時候我們的衣服很好看,但只是古裝,不是漢服。我們更加努力地推廣它們,但這些衣服缺乏關鍵的內涵,而且衣服本身經不起推敲。”鐘毅說。

從那以后,鐘毅改變了他的方式。他開始在圖書館、博物館找資料,去興趣小組和人討論漢服的風格。漸漸地,“漢服”這個模糊的概念在他的腦海里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鐘毅開始嘗試自己制作和還原漢服。

在鐘毅看來,漢服不再是干巴巴的歷史資源,也不是與現代脫節的古代傳統服飾,而是被賦予現代生活理念的流行時尚,這正是他所追求的。通過團隊的努力,可以讓現代人根據自己的身材進行定制,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漢服之美,讓漢服走進日常生活,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

創建品牌

讓世界看到漢服的美。

2007年,大二的鐘毅下定決心要創立明華堂品牌。這個決定,更多地來自鐘毅的“不甘心”。

由于專業原因,鐘毅在日常學習中觀看了大量國內外電視劇。那時候正是古裝劇大火的時代,但鐘毅掩飾不住對這些古裝劇的“厭惡”。“很多歷史劇的服裝都不考究,不尊重史實。”

相應的,在歐美日韓的古裝劇和紀錄片中,借助優秀的服裝,可以呈現外國服飾的美。

為了讓世界看到漢服的美,鐘毅創立了名華堂品牌。其中“明”取自“明朝”,也有光的意思,“華”取自“中國”。華堂還涵蓋了“光明中國”的含義。

為什么專注于明代漢服的考證和制作?向鐘毅解釋,這是源于服飾文化傳承的基本邏輯。以日本和服為例,其發展歷史在江戶時代達到頂峰,是最接近現代的民族服飾。韓國的國服,流行朝代是李氏朝鮮王朝,也是最接近現代的國服。

時至今日,很多人對漢服仍有誤解。漢服不是指“漢人的服飾”。漢服全稱是漢族傳統服飾體系,是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的中國服飾。現在研究者普遍認為漢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從你跌倒的地方爬起來。”鐘毅告訴記者,選擇明漢服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漢服文化延續的必然。同時,由于是近代明朝,豐富的考古成果和文獻資料為漢服的形制重現提供了幫助。

如今,雖然人們對漢服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漢服也早已走出圈子,但古裝電視劇中的“亂穿衣”現象仍有待糾正。鐘毅希望明華堂制作的漢服能為明服飾電視劇提供借鑒。

“影視劇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中國文化的文化輸出離不開歷史。”鐘毅說,漢服不僅是一種服裝,還是一種文化符號。影視劇是面向世界最快的文化輸出端口,漢服也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人。

堅持原創

親自參與每一次漢服設計。

萬事開頭難,要恢復漢服。有的人選擇參考古書、仿古畫,有的人參考古代的面料、圖案后,自己創作設計服裝。鐘毅的做法是后者。

剛開始幾年漢服還是個很小的話題,不方便收集資料。鐘毅只能通過參觀圖書館和博物館來收集信息。一件定制漢服的制作,從簡單的跟單流程,需要裁剪、縫制、手工制作、熨燙、檢驗等步驟。

裁剪是決定漢服造型的關鍵,而布料決定了一件漢服的底子。“以前漢服面料不像現在這么豐富,有專門的廠家生產。剛開始做漢服的時候,市場上根本找不到合適的面料,這是我們當時面臨的最大困難。”鐘毅回憶道。

鐘毅也試圖尋找類似的面料,但最終失敗了。“不行真的不行,我就自己試著織了。”鐘毅自己設計好圖案后,交給紡織廠生產,這也是最費時、最耗精力、最耗成本的一步,但對鐘毅來說,這些都是必經的程序。

團隊先后選用了暗絲、金緞、暗紗、金妝紗等不同材質制作衣服。除了面料,團隊在圖案設計上也花了不少功夫,如靈芝、傅貴蟒蛇、錦鯉魚月影等圖案。用鐘毅的話說,圖案就像是布料的靈魂。如果圖案研究的很差,制作出來的漢服經不起推敲。

“我們的設計不是復制古代服飾,而是學習他們的精髓。”鐘毅告訴記者,明華堂現在有上百個產品,幾乎每個漢服都會親自參與設計。這些作品中,除了龍鳳裙和飛魚袍是明代服飾的復制品外,其他款式都是原創作品。

給鐘毅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件漢服。一位來自北京的女顧客在得知明華堂的情況后,訂購了一套帶有紫色和纏繞樹枝和蓮花的直領斗篷,帶有玉色纏繞樹枝和蓮花的短領,以及帶有大量紅色顆粒的金色裙子。后來,一對新加坡華裔夫婦專門定制了兩套大紅色漢服作為婚紗,這更加堅定了鐘毅對漢服行業的信心。

15年定制漢服

在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

回顧過去,明華堂已經從一個小工作室發展成為報道漢服行業不可繞過的頭部品牌之一。團隊也從最初的兩三個人擴大到30多人。堅持每一件漢服的定制化,也是鐘毅從一開始的目標,至今沒有改變:“15年來,我們從來沒有做出一件工廠流水化、量產化的產品。”

手工縫制漢服,團隊里需要很多服裝工人。尤其是2020年以來,不斷蔓延的疫情給服裝設計和制作帶來了更多的挑戰。“特別是在招聘方面,很難招到合適的工人和師傅。”鐘毅告訴記者。

由于每位客人定制的服裝款式不同,工人師傅不僅需要掌握熟練的縫紉技術,還能完成不同種類的衣服。所以每個工人師傅上崗前都要培訓。最長的一次,工人在上崗前接受了半年的培訓,期間工資照常發放。

“當今社會,大師對漢服感興趣,能埋頭研究一門新手藝,敢于承擔經濟風險,已經非常值得尊敬了。”鐘毅談到。

現在,我妻子加入了鐘毅的團隊。鐘毅和他的妻子在大學相遇。“當時她剛來參加我們社團的活動,就這樣認識了。”鐘毅笑道:服裝,不僅僅是服飾,也是漢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團隊里,妻子主要負責原創手工藝品的制作。“現在市面上很多配件都沒有,所以這部分也需要我們花時間去研究。”鐘毅告訴記者。

從童年文化到漢服文化的繁榮,在鐘毅看來,這是年輕人的文化覺醒。中國的漢服熱潮逐漸席卷國外。在大學里,中國學生穿漢服來推廣漢服文化。

“年輕人接觸到國外的文化產品,就會反思我們的文化產品,重新審視現在的服飾文化是否合理。這是很自然的趨勢。”鐘毅說。

鐘毅認為漢服的發展應該在傳統和創新之間取得平衡。“創新要恰到好處,不能任意空。不然我們跟服裝設計師沒什么區別,但也不能抓著文物不放。”鐘毅說,堅持傳統不是僵化,而是基本的尊重。但是,漢服的延續并不是簡單的恢復。創新漢服要結合當下服裝的實用性和審美性,讓更多的人愛它、穿它,讓它獲得長久的生機和活力。

【如有新聞線索,請向我們舉報。一旦被采納,將會有獎勵。舉報微信關注:ihxd,舉報QQ: 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