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服裝
我是超人,我習慣內褲外穿。內褲也就是內衣的一部分,內衣在我們現代是普遍存在的,那古代女子會不會穿內衣呢?
古代的時候的內衣往往被稱為褻衣,褻自然不是一個好詞,他在古代代表的是輕浮不莊重,論名字使用就知道內衣在古代是不太流于表面的東西。但是內衣在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與封建禮教有關,也與有很大關系。
孔子他老人家所收集編寫的《詩經·秦風·無衣》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其中袍就是內衣的意思,和戰友們同穿一條內衣內褲用現在的方式想,就是像發小一樣,熟到穿一條褲子,這更能表現出情誼的深重。當然,在這個詩中形容的是秦國士兵蜷縮在同一貼身衣袍里取暖,寫的是將士們中的戰友情。
而這部著作另一篇《詩經·國風·邶風》中“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色的外衣,黃色的內衣,描寫的是丈夫思念死去的妻子。看到妻子死前經常穿的衣服,想到與妻子間的種種事情,不禁淚流滿面,悲從中來。這里的內衣就相當于死去的妻子的具像物,通過描寫物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
通過詩經或其他古籍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那內衣至少在周朝的時候就開始流傳。那時候的內衣形式上是一種背心,隨性方便,名字叫做膺,也就是胸部的意思。當時穿內衣的人群十分廣泛,男人女人都會穿上戰場的,戰士們也穿著這種內衣。屈原的《九章》中就有詩句“吾將糺思心以為纕兮,編愁苦以為膺!” 屈原詩里的膺就是那個時候的內衣。
秦王統一六國,將六國妃子全部納入后宮。相傳當年秦始皇有一道命令,讓宮女和妃子們的長衫改為內衣,更方便臨幸。漢代內衣的種類就更加多樣,簡單的有在腹部裹一塊布,叫做帕腹 ,也有更加復雜的事,在這個上面吊上帶子,顯得更加緊實,就叫做報腹。
新沂市西漢中期另外一種形式,它的基礎同樣是抱腹 ,只是將報腹中的較粗帶子換成更細的帶子,然后進行打結,而并非交叉,就變成了心衣。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流行的內衣叫做兩襠,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有一片布在前胸,一片布在后背,然后再串起來,就形成了這樣的內衣。在嘉峪關的壁畫中,就畫著很多穿著這樣內衣采桑的姑娘。
這就會發現,兩襠不僅是內衣,而且還可以外穿。在搜神記中就有一個兩當外穿的女鬼,迷得別人神魂顛倒,雖然只是別人杜撰的,但是也能看出當時人們的審美。樂府詩篇中還有很多用兩當來寄托相思之情的詩歌,一個小小的內衣就衍生出了更多的含義。在唐代之后,沒有肩帶的內衣流行了起來。唐朝是女子思想極為開放的時期,他們習慣了穿著半露胸式的裙裝,這樣上身就會穿著流行的內衣,可就叫做訶子。
宋朝前期和唐朝比較類似,當時女子也比較開放,但到了南宋時期,受朱熹理學的影響,女子的著裝也會變得更加的保守,所以那時候的內衣就將整個胸腹部裹得嚴嚴實實的,稱為抹胸。
明朝的時候更重視女子的貞潔但是他的后背會露出一點,就相當于我們現在露背裝,只露出琵琶骨。這樣更能凸顯出女性的身材和風姿。清朝的時候就是我們熟悉的肚兜,肚兜上往往繡著荷花,鴛鴦等畫像,到現在我們有些地方還會讓小孩子穿肚兜。
內衣的文化一直在不斷變化,它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