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博物館的收藏留下了廣西少數民族服飾在過去生活中的變遷痕跡,那么在他們現在的生活中,從原始到共同繁榮,少數民族服飾的強大生命力得到了不斷的體現,令人欽佩。

當包容多元文化的愛好者越來越多的時候,不同民族血統的人都在試圖通過創作繼續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在廣西,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加入自己的創作和表達,穿上民族服飾,走進廣西的山山水水,走進城市,走進“賽博朋克”的表演現場…

90后壯族女孩的小心愿。

“黑衣壯漢佩戴的銀飾是雙魚座的銀吻項圈,也代表了我們民族對水的重視。”“毛南族姑娘都是扎辮子,頭上戴一頂小花竹帽做裝飾……”一些具有自己風格的衣服在網上流行起來,吸引了許多網友的關注。乍一看還以為是世界各國的服飾。事實上,他們都來自生活在廣西的12個民族。展示這些民族服飾的姑娘是1999年出生的壯族姑娘魏金國。

魏穿著民族服裝。

魏金國因為喜歡家鄉的少數民族文化,畢業后選擇從武漢回到家鄉——廣西河池。

“如果能把廣西的民族服飾和風光展示給大家,那就很有意義了。”大學期間的一個想法讓她開始穿著民族服飾走進廣西的山山水水,和朋友一起創作美麗的照片。

魏金國和她的朋友們共同創作了美麗的照片。

“收集這些服裝非常困難。除了成本高,制作的人也不多,因為有些民族服飾比較小眾。”魏金國告訴記者,拍戲前,她會去廣西各地搜集很多資料和書籍,找不到的衣服只能根據現有的文件定制。

最終,她收集了生活在廣西的12個民族的服飾,搭配上屬于每個民族的妝容,將民族文化完整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完成了她的心愿。

除了重現這些民族服飾的細節和妝容,魏金國還表演了一些各民族的代表性動作,同時搭配民族服飾背后的故事,讓更多人對廣西的民族文化感興趣。

魏進在拍戲。

未來,她打算“收集”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展示給全世界的人看。

民族服裝與潮聲的融合

“這是侗族服裝嗎?”“這是姚的嗎?”近日,在樂隊《三號館》的演出現場,觀眾感嘆廣西的少數民族服飾也能穿成這樣。

“三號館”樂隊由來自侗族和瑤族的(葉飛)、(明濤)和藍(阿雷)組成。他們將廣西少數民族的原創音樂與電子、雷鬼音樂相結合,在表演中穿著用燦爛的鮮花和銀器裝飾的民族服裝,甚至在“賽博朋克”的現場。

“三號館”身著民族服飾。

“我們一直試圖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所以我們也改進了我們的服裝。”主唱費也表示,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相結合是他們一直在探索的事情,所以他們也會在服裝上根據自己的音樂風格加入自己的創作。

主唱費在表演時也戴了一個侗領。

“我有幾套姑姑做的侗族服飾,衣服上有些刺繡是我媽繡的。我經常搭配的董領也加入了我媽的設計。”費還告訴記者,少數民族文化不是“三號館”成員的標簽,而是一種生活。

葉飛的母親是廣西侗族大歌的傳承人,她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少數民族文化。

明濤穿著侗族服飾扮演蘆笙。

咖啡館里開設了“壯族服飾展廳”

壯族服飾,五色糯米,壯族圖案的杯墊……….“這里的咖啡”正在舉辦廣西壯族服飾展,顧客仿佛走進了一個壯族文化的“小展廳”。

“咖啡在這里”莊服裝展現場。

房間一角掛著一幅油畫《樂巧》(壯語:少女),表現了壯族的“三層樓”、衣服和“四喜”,以及壯族的頭巾、飾物和鞋子。

這里的咖啡店長陳介紹,兩套民族服飾是廣西非遺傳承人黃碧玉提供的,其中一套是他母親親手做的。“在得知將舉辦展覽后,黃碧玉決定將這套充滿回憶和故事、做工精致的“壯裝”借給我們,希望通過咖啡館一樣的小窗口,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廣西少數民族服飾之美。”

壯族服飾展現場,油畫《樂巧》(壯語:少女)。

“現在展出的壯族服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精彩的廣西少數民族服飾。”陳表示,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小展覽”,讓大家靜下心來,更直接地感受這些“無字史書”,探索民族文化之美。

每天都有很多年輕人來咖啡店“打卡”。在他們的鏡頭下,廣西的民族服飾與潮流文化碰撞。

目前,許多廣西的年輕人正在自己的領域里給出開辟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新途徑。

廣西壯族服飾展現場。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本文由南華早報原創。未經許可,請勿在任何渠道或平臺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