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妝;男演女角時把腦后的辮子散開,梳成發髻,上搽胭脂和鉛粉;有些草臺班的女角化妝,兩頰用紅紙沾水搽腮紅,不畫眉,或用鍋底灰畫眉,稱"清水打扮"。進入上海后,向紹劇、京劇學習演傳統老戲的水粉化妝法,白粉底,紅胭脂,墨膏描眉眼。后演古裝戲仿效紹劇學,大花面開臉,小丑畫白鼻梁。此后數年間,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錢妙花、吳小樓等在演出新編劇目時,均改為油彩化妝。

男班初期,男演員解開自己頭上的辮子梳上發髻插朵花,這是最早的發式與頭飾。后演古裝戲仿照紹劇。用小玻璃管串成排須裝飾發髻,在發髻上用頂花裝飾。20年代學京劇,包大頭,因無條件制備全套"頭面",改用木質或鐵皮做成定型水片,很少使用全副頭面來裝飾演出。

自女班誕生后因女演員留有辮子,就用作"包頭"的"發簾子"和頂級假發,并與服裝的"私彩行頭"相配合,之后演員們紛紛改革頭飾,從古裝仕女畫中找根據,開始創造越劇旦角特有的古裝發式和頭飾,頭飾改繁為簡,改華麗為清麗,頭上以戴珠鳳為主,裝飾花不多,具有簡潔明快的特點。20世紀50年代,為發式的需要和化妝省時始做假發頭套。

在小歌班初期演古裝戲中男角,有用廟里泥塑神像的髯口,亦有用黑白紗線制成一排當髯口。開始租用演出行頭后即采用紹劇的髯口。1917年男班進入上海后采用京劇的髯口,后女班演出仍然沿襲之。20世紀30年代末,越劇興起改革,髯口也開始改良。將髯須改短、改輕。20世紀40年代初,老生不用傳統掛須,學習話劇的"粘胡"。后因"粘胡"化妝法既不方便又花時間較多,遂改用銅絲作架子制作各種胡須。

大面需用滿腮胡須時不再用"虬髯",改用"套胡",小丑不再用"八字胡""吊搭",而用"夾鼻胡""翹胡",被統稱為"改良胡"。傳統"滿口"不見嘴唇,改良胡用粗銅絲彎曲成型,嘴唇外露可見。20世紀60年代上海越劇演古裝劇時全部用改良胡,胡須原料以人發和牦牛毛為主,摻入羊毛,后將毛發勾在肉色絲絹或網眼紗上。

演現代劇目:少數民族劇目及外國題材劇目時,一般均采用粘貼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