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中國對運動服裝行業貢獻最大的地方,那一定是被稱為“中國鞋都”的福建晉江。它開創了中國運動服裝的時代,是主要的運動品牌輸出地。然而時代變化太快,中國體育品牌已經經歷了幾次大洗牌。有些品牌沒能堅持下來,徹底垮掉了,比如大眾熟悉的德爾福、喜德隆、金萊克。有的深陷泥潭,如貴人鳥;目前活躍的品牌中,有安踏、特步、361、紅星鴻星爾克等。都離開了。今天要說的這個品牌,已經兩年多沒有發布財報了,在市場上的話語權也比較弱,感覺一天天有點“消失”了。曾是香港上市公司之一,與安踏等晉江著名運動品牌齊名。這是高峰。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匹克去哪了?市場上充斥著安踏、李寧、特步、361的聲音。他們還被稱為中國四大本土運動品牌,這直接排除了曾經像紅星鴻星爾克和匹克一樣受歡迎的品牌。原來,早在2016年11月,由于業績下滑,港股市值一直低迷。匹克認為沒有正確對待市場,所以選擇退出市場。之后市場上關于匹克的聲音越來越少。據說匹克正在全力拓展海外市場。

相關資料顯示,匹克誕生于1989年,是一家集生產、銷售、推廣為一體的專業運動公司。目前在國內擁有5000多家門店,海外100多個國家,1000多個銷售網點。近年來,匹克也進行了多元化經營,先后收購了戶外運動品牌Osoka、休閑服裝品牌flag king、童裝品牌“大地達”,不斷壯大了匹克集團的實力。匹克集團是典型的家族企業,父親徐景南任董事長,長子許志華任CEO,次子徐志達任總經理,父子齊心協力支撐起匹克今天的帝國。

時至今日,匹克在消費者中依然有著不錯的口碑,尤其是籃球鞋,穿著舒適,耐穿,性價比高。其實匹克一直以質量好著稱。創始人徐景南起初以拉車為生,接觸了鞋業。隨著當地政府鼓勵中小企業轉型,徐景南也參與到創業浪潮中,建立了一個名為“豐登”的小型代工廠,并于1989年創立了品牌Peak,這比安踏的成立還要早。徐景南的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都很強。與其他小作坊不同,徐景南在產品質量和工藝上下足了功夫,生產出的鞋子經久耐用,穿著舒適。1991年因贊助“八一”男籃而成名。整個90年代,匹克發展非常順利。匹克憑借其優秀的品質,迅速進入眾多商場渠道,年增長率約200%。當時有“南有高峰,北有雙星”的說法。匹克可以說是90年代當之無愧的晉江鞋王,當時安踏根本不是匹克的對手。

然而,市場是千變萬化的。如果它一時跟不上,就有可能被超越。90年代后期,加盟店的興起,尤其是二三線市場需求的爆發,讓安踏、李寧等品牌迅速實現了彎道超車。他們采用了當時最流行的打法,“廣告+明星代言”,然后迅速鋪開,市場下沉。一直專注于商場渠道的匹克,由于資金等問題轉型緩慢,甚至落后兩三年才完成渠道轉型布局。不過好在匹克找到了新的戰略方向,并沒有落后,那就是體育贊助,這其實是匹克的老游戲,只不過現在玩的更大了。先是成為CBA的戰略合作伙伴,然后在2005年開始邀請巴蒂爾、基德等NBA著名球星為其代言,獲得了國際知名度,成為中國第一體育品牌NBA的官方合作伙伴,也是繼耐克、阿迪之后,匹克由此從中國走向全球,大力開拓海外市場。隨著北京奧運會的到來,中國體育品牌達到了發展的巔峰,匹克也受益匪淺。2009年在香港上市,完成資本運作,成為運動品牌第一陣營。

中國運動品牌的集體危機始于2011年,當時每個品牌都在關店,打折處理庫存,很艱難。老大李寧跌得很重,被安踏超越。媒體聚焦李寧。2012年上半年,中國移動關店569家,安踏關店110家,匹克一口氣關店上千家,超過老大李寧。只是沒有多少人在意這個排在最后幾名的品牌。事實上,匹克在這次危機中也落在了后面,連續三年業績下滑。2012年業績只有29.03億元,直到2016年才大幅放緩。其上半年營收僅為12.98億元,下半年從香港退市。據此計算,2016年全年營收預計不超過30億元。

退市后的匹克似乎在轉型,練好內功,做了很多提升業績的動作。除了繼續國際化戰略,匹克還拓展了產品,加大了對跑步、排球、網球的投入,并將排球作為重點抓手。如前所述,匹克也開始像其他競爭對手一樣實施多品牌戰略。畢竟現在單一品牌很難和競爭對手抗衡。

近兩年,隨著收購斐樂,安踏業績飆升,貢獻了超過一半的營收。在童裝方面,也增長非常迅速,超過了競爭對手。361°在童裝方面也表現非常好,連續六年盈利,貢獻比例超過11%,而且還在上升。相對于這些對手的多元化,匹克的動作有點慢。雖然收購了三個品牌,但并不能很快為公司貢獻大的利潤,可能還需要時間和資金來支撐發展。如果做得不好,還可能拖累匹克自己的業績。

所以對于匹克來說,通過收購合并報表來提升業績只是短期效果。要真正盤活整個棋局,匹克的品牌必須足夠硬,發展足夠穩定。然而目前的情況是,匹克已經明顯落后于其他競爭對手。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匹克將面臨更多的困難。所以匹克只有做大做強,才能帶動其他品牌共同成長,才有機會跟上競爭對手,得到有效發展。